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七期顺利举办

2025年7月21日,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七期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探险考察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受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论坛由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亚辉研究员组织和主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小勇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李晨虹教授、香港鱼类学会庄棣华研究员受邀作报告,共有110余人在线参加。

陈小勇研究员主要概述了缅甸鱼类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缅甸淡水鱼类多样性丰富,但现有研究很有可能低估了其多样性。为此,其研究团队十余年来主要聚焦于东南亚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编目,东南亚水生生物的系统分类、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以及东南亚重要水生经济动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足迹遍布缅甸主要的河流和淡水水系,采集了300多个物种24000多号鱼类标本,通过传统的分类学方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梳理了缅甸特有种(骨舌鱼、丽塔鲿、连尾等12科),发现了缅甸新种(迈立开高鲮、红岗异齿、法兰南鳅等14种),对南鳅属、墨头鱼属、宝鳊属等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并根据相关区域的鱼类多样性调查情况提出保护建议。相关研究也对理解中国及周边国家的鱼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晨虹教授主要介绍了鱼类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eDNA研究进展。在鱼类系统发育学方面,基因组数据可以重建鱼类物种演化关系,却存在单个基因的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大的问题。为此,其研究团队开发了多基因联合分析方法,通过靶向富集单个核基因,增强系统发育信号并有效减少了误差。针对软骨鱼类的基因组数据,提出局部基因筛选策略,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处理的矛盾拓扑结构。在eDNA方面,针对传统DNA条形码在辨别近缘物种时可能出现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提出超级条形码概念,即通过多个核基因位点提高物种区分能力,不仅能判断鱼的类别还能确定数量。其研究团队开发了便携式的多通道qPCR和试纸条技术,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效率,尤其在入侵物种和濒危物种检测中使用效果良好。针对缺乏鱼类eDNA技术通用分子标记和数据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最后对eDNA技术未来发展提出积极展望。

庄棣华研究员主要分享了香港的鱼类多样性。其详细介绍了香港目前的地理概况,包括沿岸环境、东部和西部的特点以及不同区域的鱼类分布特征,以及自冰河时期的地壳运动造就的香港复杂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鱼类多样性。香港淡水鱼类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沿南中国海区域和高度特化的山区中游和低温溪流中。海水鱼类多样性排行依次是鲈形目、虾虎目、鲽形目、鲉形目、隆头鱼目、鲀形目、鲱形目、形目、鲷形目、刺尾鱼目等。还介绍了须鲨目、海鲂目、海龙目的代表性物种,如香港海龙和海马分布较多,但由于河口地带污染严重,需加强保护。最后分享了香港鱼类学会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研究领域,以及香港目前的鱼类多样性保护工作。

赵亚辉研究员分别对三位主讲人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今天的报告也很好的契合了这一定位。与会代表积极提问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PT下载链接:共享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