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响应其主题“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在线发布(
http://www.sp2000.org.cn),全球用户可以自由下载使用。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和国家基础学科公共数据中心共同支持。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主持,他在开场中就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这一工作的相关背景等进行了介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乔格侠研究员发表了致辞,她指出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强调了科学数据,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数据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物种名录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程度的基础数据。为了摸清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科学地回答中国“有多少物种、有什么物种?”,支持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行动,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每年以年度名录的形式发布。本年度名录编研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共同完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林聪田博士对《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进行了整体介绍。2023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48674个,其中物种135061个,种下单元13613个。随后,林聪田博士、植物研究所刘冰博士和微生物研究所赵明君博士分别对2023版名录的动物部分、植物部分和微生物部分进行了介绍。
【动物部分】
本年度名录共收录69658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包括65362个物种,4296个种下单元,隶属于18门52纲242目1847科13861属。其中,哺乳动物694种、鸟类1445种、爬行动物626种、两栖动物629种、鱼类5082种、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56886种。
【植物部分】
本年度名录共收录47100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包括39539个物种,7561个种下单元,隶属于6门17纲149属542科4509属。其中,维管植物35714种,角苔门、真藓门和地钱门共3130种。
【真菌部分】
本年度名录共收录2569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包括24571个物种,1124个种下单元,隶属于10门51纲184目570科2997属。其中,担子菌门10322种、子囊菌门13384种,其他真菌865种。
【其他部分】
还包括:原生动物界2566个物种及种下单元,色素界2381个物种及种下单元,细菌界469个物种及种下单元,病毒80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
2023版名录较2022版新增10027个物种和354个种下单元,动物界新增1476个物种和10个种下单元,植物界新增351个物种和24个种下单元,真菌界新增了8202个物种和320个种下单元。真菌界成为本年度名录中新收录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有效填补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空缺。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历年数据量变化图
为了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中的应用,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数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已成功完成标准化语义关联,并同步在我国开放科学数据关联网络平台OpenCSDB(
http://semweb.csdb.cn/)和国际关联开放数据云平台LOD-Cloud(
https://lod-cloud.net/)共享发布,成为国内生物领域正式入驻国际化关联开放数据平台的权威数据资源。本次同步发布的语义化名录不仅为我国生物科学数据语义关联提供标准化的基础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全球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科研创新和知识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应用服务支撑。
中国是唯一一个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自发布以来已经被广泛采用。自2018年新网站上线至今,名录总下载量超过8.8 TB,在线物种页面访问量超过1200万次,被国内外期刊论文、专著引用超过800次。
物种2000中国节点网站
在发布会上,除介绍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外,还分享了2022年国内新发表物种的情况。
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介绍,2022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17种,隶于17目、43科、70属。这些新增物种包括新种97种,新记录17种,亚种提升为种级3种。新增物种涉及27个省域,其中云南37种、西藏19种、广西和广东均为14种、四川10种,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介绍了2022年发表的中国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32个目(膜翅目除外)的新分类单元。2022年中国共发表昆虫新分类单元1106个,包括1个新科、28个新属、8个新亚属、1069个新种及种下阶元。云南省是中国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新物种数量占全国的28%。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员介绍,2022年全世界341位学者发表蜘蛛83新属1097新种,其中中国学者发表中国、缅甸等13个国家28新属411新种。中国学者2022年发表的新分类单元对世界的贡献率达到了37%,高于2021年的33%和2016-2020年的平均贡献率28%。中国学者李枢强2022年发表了16新属179新种,是命名新分类单元最多的分类学者,占世界新分类单元总数的16%。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杜诚副研究员介绍,2022年国内共发表植物新属9个、新种278个、新种下类群19个、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物种51个,重新发现多年未见物种4个。新物种中被子植物235种,裸子植物1种,蕨类和石松类植物33种,苔藓植物9种。新物种较集中的科包括苦苣苔科(27种)、兰科(22种)、菊科(17种)等。51个新记录物种中被子植物48种,苔藓植物3种。
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万霞博士介绍,2022年来自全球的2017位学者发表在166个期刊和15部专著中共发表维管植物新分类群2589个,包括新属81个、新亚属7个、新种2263个、新亚种45个等。本年度发表的新分类群总数较2021年(2219个)增加了约17%。新发表的新种及种下单元中,被子植物门2300个、蕨类植物门86个、裸子植物门10个, 其中兰科植物最多,共271个。2022年发表的新种及种下单元来自世界110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和南美洲是新种及种下单元发现的热点地区, 分别发现980个和577个。中国、巴西和澳大利亚是2022年贡献维管植物新种及种下单元最多的前三个国家,分别发现443、256和130个。2022年是二十年以来中国维管植物新种及种下单元发现数量最多的一年。
据赵明君博士介绍,2022年全球累计发表了4679个菌物新名称,包括4个新目、25个新科、271个新属及次级属下单元,2664个新种、3个新亚种、100个新变种、14个新变型和1个新专化型。此外,还有1433个新组合和164个其他名称。以中国、泰国为代表的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是发现新物种的最热点地区。我国519位学者参与发表了1814个菌物新名称,占全球总数的38.77%,是历史上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名称数量最多且在世界贡献比率最高的一年。
在发布会最后,马克平研究员简要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状况报告2021-2022》。这一报告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及其保护进展等进行了简要总结,体现了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报告主要内容涵盖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以及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社会参与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保障。本报告将积极推动社会关注并参与和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