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rBio介绍

200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相关的研究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始建设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hinese Fores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Network,CForBio),旨在构建多尺度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长期监测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揭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CForBio已在北方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热带雨林建立了具代表性的大型森林监测样地,较好地代表了中国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地带性森林类型。目前,该网络是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ForestGEO)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截至2025年5月,CForBio已建成30个大型森林监测样地,以及近60个面积1-5公顷的辅助样地,比较好地代表了中国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北纬51.82°-21.61°)。监测的总面积达809.39公顷,共监测了胸径(DBH)大于等于1 cm的木本植物3,000多种306.79万株,约占我国木本植物种类的1/5左右。为了进一步覆盖典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了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东经101度黄金森林样带,共包括10个森林大样地,最南的Pasoh样地纬度为北纬2.98°。

CForBio为物种共存机制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平台。其特点在于对大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等于1厘米的木本植物进行定位、挂牌标记并每五年复查一次,同时监测森林全生活史动态,包括种子、幼苗及树木生长,利用DNA条形码和功能性状测定研究生物多样性空间动态。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和塔吊在生态学中的广泛应用,CForBio部分样地着手开展近地面遥感以及林冠生物多样性监测,逐渐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CForBio一直致力于网络能力建设,2006年至今,CForBio共组织了30余次培训班,其中2011–2017年,ForestGEO和CForBio连续7年举办ForestGEO和CForBio系列培训班。CForBio共举办10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讨会和5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讨会。CForBio自2020年6月起每月举办在线讲坛,目前已举办51讲。

截至2025年5月,CForBio已陆续发表研究论文900余篇,并在ScienceNature等顶尖期刊发表多篇重要文章,出版专著14本。牵头编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生物多样性》册(科学出版社,2024),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HJ 710.1),生物多样性监测案例被纳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获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等奖励。

CForBio目前已成为支撑我国生态学发展最具影响力及研究进展最快的平台,同时也带动了林业、环保和教育部门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开展。

参考文献:

米湘成,王绪高,沈国春,刘徐兵,宋晓阳,乔秀娟,冯刚,杨洁,毛子昆,徐学红,马克平(2022)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二十年群落构建机制探索的回顾与展望.生物多样性.30(10):  22504.  doi:10.17520/biods.2022504.

徐学红,王巍伟,米湘成,陈磊,马克平(2023)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二十年进展与展望. 生物多样性.31(12):  23354.  doi:10.17520/biods.202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