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0年9月11日下午,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中国科学院节点GBIF-CAS节点)/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组织下,GBIF数据使用和引用研讨会在线召开。来自中国和GBIF秘书处的近200名参会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GBIF-CAS节点负责人马克平研究员主持。

GBIF秘书处副主任Tim Hirsch先生介绍了GBIF的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和使用情况。 秘书处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是成立于2001年的政府间组织,现有国家成员和组织成员99个,通过谅解备忘录进行自愿合作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免费、开放地获取GBIF数据。近年来,GBIF数据的中国用户数量日益增加。在2019年,中国用户使用GBIF数据发表同行评议论文的数量跃居全球第二(87篇),仅次于美国,但在数据的规范引用方面并不理想。

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加入GBIF,建立了GBIF中国科学院节点。节点管理员许哲平博士进行了GBIF数据的引用与实践案例的分享。他首先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总体情况,继而介绍数据引用和跟踪的方法与进展,解释了数据引用和传统文献引用的差异。在对数据的引用中,引用越具体,越能促进跟踪和交互,从而更好地实现FAIR原则(FindableAccessibleInteroperableReusable)。总体来说,即便是国内的国家级数据平台,由于引用的不规范,数据也很难实现可追踪。GBIF2015年开始对在其网站下载的数据提供数字对象标识符(DOI)。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用户引用普遍不规范。许哲平博士介绍了GBIF网站的构架,并演示了如何直接在GBIF网站检索和通过API两种方式来获取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数据下载后,每一次下载都会获得一个相应的DOI。他通过实际的案例,分享了如何从数据、数据集、物种页面等不同层级通过DOI来对GBIF进行规范的引用。

在报告结束后,参会者和报告人就GBIF数据的用途、数据清理、网站是否有国内镜像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马克平研究员在会议总结中提到,数据的规范引用,是对数据平台和数据提供者的认可,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数据出版的价值,可更好地促进数据共享和数据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数据规范引用,实现科学研究的透明和可重复,有利于对相关研究进行验证或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展研究。他建议从期刊和作者两个方面去努力,共同营造数据规范引用的良好氛围。作为国内期刊《生物多样性》的主编,他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数据规范引用的引导,从而带动更多期刊和作者重视数据的规范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