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3年5月23日,CForBio讲坛第三十四讲成功在线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了讲坛,270多人参会。报告人为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Koenraad Van Meerbeek博士和兰州大学井新教授。
   
  Koenraad Van Meerbeek博士从气候变化导致物种北移或向高海拔迁移,从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物种分布范围变化谈起,认为生态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精度的宏气候数据(macroclimate),而这些数据来源于WorldClim、TerraClimate和Chelsa等数据库。然而,许多物种经历的环境条件与宏气候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气候站监测高精度微气候(microclimate)。Koenraad Van Meerbeek参与了SoilTemp数据库建设,建立了空间模型预测微气候。他对欧洲森林某个特定物种以粗略的网格化宏气候数据和精细的微气候数据进行对比,获得了重要发现,即微气候数据的物种响应曲线明显窄于网格化气候数据的物种响应。微气候分布模型在研究生境连续性、岛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井新教授以控制实验选择效应和互补效应两大机理如何扩展到野外观测中为切入点,以欧洲森林“野外观测”联网平台(FunDivEurope)数据为基础,以植物功能性状同时研究地上和地下的选择和互补,探讨地上、地下选择与互补是否调节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效应提供了可能的方法。井新提出了地上、地下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概念框架,提出两个新的组分,即资源科利用性和资源的摄取能力,并以结构方程模型对资源充沛(夏季湿润)和资源匮乏(夏季干旱)的欧洲森林平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是气候条件,而非地上、地下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阐明了生物多样性效应的气候依赖性。井新指出,上述研究均为单一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未来将以增温去除实验和大型放牧实验为研究手段,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如何形成和维持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多服务性的生态恢复。
  
  PPT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