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3年12月13日,CForBio讲坛第四十讲成功在线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报告人为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Robin Heinen博士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艳杰研究员,近150人参会。
  Robin Heinen博士分享了其团队植物化学多样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主要关注植物的化学多样性,特别是对昆虫群体的影响。他解释了为什么研究化学生态学和植物化学多样性是重要的,以及这些研究如何帮助我们了解植物与环境和生物互动的方式。他提到植物的化学物质分为主要代谢产物和次生代谢产物。主要代谢产物是植物基本构建块,而次生代谢产物则是在与环境互动和与生物互动中发挥作用的化合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是高度多样的,因为植物通过与许多生物的长期共同演化而逐渐发展出各种保护性化合物。他介绍了关于植物的不同化学类型在各个器官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对艾菊(Tanacetum vulgare)的研究,发现单萜类物质和倍半萜类物质在植物器官中分布差异,这可能与植物不同器官功能和与其他生物的互动有关。另外,他还介绍了艾菊在德国不同地理位置的多样性,发现单萜类物质在不同地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倍半萜类物质则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异。最后,他介绍了大型生物多样性控制实验,探讨植物化学多样性对昆虫群体的影响,发现植物化学多样性可以影响蚜虫的数量,对昆虫的吸引和排斥。总体而言,Robin Heinen强调了植物化学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如何揭示植物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复杂相互作用。
  刘艳杰研究员的报告围绕环境变化对植物入侵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从外来入侵假说切入,以德国团队设置不同养分水平、昆虫处理等条件,观察外来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和优势度变化为例,引出了自己团队开展的工作。他从养分和水分两个环境变量设计实验,发现仅模拟环境因素的变化,并不能准确或全面的揭示环境变化对入侵植物的影响,从而在实验中引入营养级效应,如蝗虫、土壤致病真菌与中型土壤动物等,发现地上采食昆虫和土壤致病真菌都能调控养分波动环境下外来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中型土壤动物则能缓解干旱环境对外来植物优势度的抑制效应。刘艳杰还介绍了其课题组关于光照分别对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入侵植物的影响,发现在陆生生态系统中夜晚灯光环境可能会加剧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特别是对于分布较窄的外来植物;发现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螺存在时夜晚灯光对外来植物优势度提升显著,验证了营养级和环境互作对外来植物入侵的调控效应。刘艳杰最后总结道,尽管环境即资源平均值的高低变化以及资源的扰动对植物入侵进程的影响比较重要,但也需要考虑环境和营养级对植物入侵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