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8-29日,“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亚洲数据节点交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国家科学图书馆召开。本次会议由GBIF秘书处主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会员委员会联合承办。本次会议是开放式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共有38人参加会议。其中线场参会人员来自丹麦、澳大利亚、蒙古、尼泊尔、东帝汶、韩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共25人,线上参会人员13人。
东道主代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刘细文主任、GBIF亚洲区域代表文献情报中心许哲平博士和GBIF亚洲区域副代表“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端木茂甯博士分别致欢迎辞并介绍了会议的主要议题和目的。GBIF秘书处执行秘书Joe Miller通过线上方式详细阐述了GBIF的愿景、使命与优先领域。
来自亚太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BON)的Alice Catherine Hughes博士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在亚洲区域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OBIS)中国节点孟昭翠博士介绍了该系统近海生物多样性的数据类型、结构及现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区办公室主任兼大洋洲中心主任Dindo Campilan博士强调IUCN亚洲区应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生物多样性数据的获取和使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知识和数据技术支持部门负责人Aidin Niamir博士在线上分享了如何将本地数据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相结合从而提炼关键信息。四位代表均分享了与GBIF相关的工作和项目情况,及其对《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支撑。
随后,其他应邀专家分享了多个利用GBIF数据来支持研究和决策制定的应用案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尼泊尔甘达基省科学技术院的专家分别分享了他们在鸟类监测数据在设立优先保护区中的应用、可利用植物传统知识数据的整合与未来发展方向,以及GBIF对尼泊尔真菌多样性研究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慧园博士介绍了中国植物标本馆及其馆藏标本的情况。GBIF亚洲区域技术团队的Lily Shrestha女士和GBIF秘书处软件开发人员Matthew Blissett先生也分享了关于GBIF的全球科学标本馆藏注册系统(GRSciColl)及数据模型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下午举行的闭门会议中,GBIF亚洲数据节点的代表们分享了他们过去一年的进展与未来的规划。与会专家就GBIF亚洲区域的未来发展、经验和优先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展望。
最后,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和Joe Miller先生进行了会议总结。通过本次研讨会,与会人员明确了未来GBIF亚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和主题目标,并希望就数据共享、技术培训、应用案例推广等方面开展更多的项目合作和交流研讨。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是成立于2001年的政府间组织,现有国家成员63个和机构成员43个。是目前全球数据量最大和影响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服务网络,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该组织通过合作和种子基金等各种途径促进生物多样性原始数据的共享,促进生物多样性科研、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致力于联合国“昆蒙框架”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目前,GBIF网站已拥有来自2279个数据发布机构的29亿条数据,可为用户提供海量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服务。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加入GBIF,成为数据节点,具有良好的数据管理经验和专业团队,目前还负责协调亚洲地区的数据管理节点网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