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10年11月3日-11月4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暨国家基金委与李国鼎基金会联合资助两岸合作项目“基于网络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纬向梯度研究(31061160188)”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大学顺利召开。来自海峡两岸1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90多名学者与会,其中台湾方面的代表13人。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各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后发展的具体目标。东海大学的孙义方教授介绍了“台湾森林动态样区网络研究进展”,加拿大Albert大学的何方良教授通过回顾中国永久森林监测样地建设的历程,希望大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中国永久监测样地的研究水平。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1)空间分布格局研究;2)共存机制与多样性研究;3)密度制约,森林动态以及其他;4)大样地建设简介,共有32位报告人依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做了报告,与会人员依据这些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上届会议相比,本次会议有4个突出的特点:
  1)报告内容更为丰富,学术性更强。长白山、古田山、鼎湖山和西双版纳四个建成样地在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更为深入,已逐步开展功能形状、谱系、点—空间分布格局研究。2009年至今,四个建成样地的科研人员在Ecolgoy letters等国际知名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古田山样地已完成第一次复查数据整理。宝天曼、天童、弄岗、八大公山、东灵山、丰林等新建样地均基本完成样地建设与调查工作。
  2)建成样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更为专业,这与大样地能力建设息息相关,何芳良教授、孙义方教授、Pirrie Legendre教授和CTFS的专家对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永久监测样地之间的合作与数据共享更为广泛,如中科院植物所赖江山博士的“Size distributions of trees in natural forests: deviations from theoretical predictions”,将古田山、鼎湖山、西双版纳、福山、莲花池等样地的数据进行比对,对问题的阐述更加深入,真正体现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概念。
  4)在会议期间,海峡两岸就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的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对青年学者联合培养、针对建成样地和新建样地开展培训班、永久样地间数据共享管理、2011年举办“气候变化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等事宜达成了一致。
  最后,马克平秘书长指出:会议取得了预期成果,今后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仍应以凝练科学目标,瞄准关键科学问题为重中之重。四个建成样地进一步加强功能形状、谱系、点—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并指引新建样地如何开展研究,使之很好地从平台建设转向运行研究。马克平秘书长还指出,要加强团队建设,强化交流与培训,加强跨样地研究,最终达到推动整个亚洲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发展进程。
  

 

陈磊  徐学红  马克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