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图片引自:Burt et al., 2018,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2年10月21日,CForBio讲坛第二十八讲成功在线举办。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了讲坛,350余人参会。报告人为来自香港大学(即将调动至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Eduardo Maeda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苏艳军研究员。
  Eduardo Maeda副教授的报告从陆地生态系统时空动态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入手,聚焦于利用地基激光雷达、无人机与机载激光雷达和星载激光雷达等手段评估生态系统动态和干扰。Maeda副教授首先以其团队在东非、亚马逊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为例,简要介绍了辐射、降雨等非生物因素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对非洲之角地区陆表温度的影响,以及亚马逊地区干旱事件对热带雨林生态水文平衡的干扰。接着,Maeda副教授概述了其团队在过去四年间从世界各大洲不同类型的森林样地收集地面数据的情况,并分别以地基激光雷达和便携式空气-土壤温湿度计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例,详细介绍了森林叶面积密度等结构特性以及林下空气温度等微气候数据的获取方式。利用这些数据,Maeda副教授通过森林冠层结构特性的变化评估了择伐对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样地的干扰;并进一步结合森林物候等数据,对亚马逊地区热带雨林破碎化带来的森林内部与边缘的冠层结构多样性差异、森林内部与边缘的树冠与林下植被的物候差异、以及森林退化导致的森林边缘的碳损失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最后,Maeda副教授利用亚马逊地区森林与耕地的地表温度与潜热通量的差异,证明了大规模的商品农业用地加剧了气候变化对亚马逊热带雨林退化的影响。
  苏艳军研究员的报告聚焦于森林冠层复杂性等结构特性与物种多样性、森林生产力和森林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一系列近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苏艳军研究员从森林冠层复杂性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出发,梳理了目前常用的森林冠层复杂性指标,并利用模拟的激光雷达点云以及在多个森林大样地收集的激光雷达点云,展示了已有指标的局限性,同时证明了分形维数能够较好地表现单木冠层结构复杂性,但是在群落尺度上具有尺度不可拓展性。进而,在信息熵理论的基础上,苏艳军研究员介绍了一种新的冠层结构复杂性定量化指标,冠层熵,并证明了冠层熵能够应用于多平台激光雷达数据中。然后,以上述方法探讨为基础,苏艳军研究员探讨了森林冠层结构复杂性与森林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生产力间的关系,揭示了森林内部冠层结构复杂性在调控森林生产力与森林生产力间关系的作用,并解析了干旱期间冠层结构对树木死亡率的影响,发现提高森林冠层结构复杂性可以降低干旱期间的树木死亡率。最后,苏艳军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所研发的以深度学习为指导的空间内插模型,并探讨了结合星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国家至全球尺度森林冠层结构复杂性定量化研究的可行性。
  马克平研究员最后指出,今天讲坛的报告是根据实际应用中产生的结果提出问题,并获得解决方案。应用遥感技术从一个点拓展到全国再拓展到全球是非常好的研究思路,作为科研人员要有做更大尺度工作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