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2年12月11-13日,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与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指导,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由于疫情原因,大会首次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同时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设置了线下会场。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255个单位1197位代表注册参会,线上和线下累计参会达1.5万多人次。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刘宁二级巡视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周志华副司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教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教授出席并致辞。

  会议邀请九位专家作大会报告。魏辅文院士、朱永官院士、欧阳志云院士、杨锐教授和吕植教授分别就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中国国家公园的布局、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连通性和兼用性、社区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演讲。宋微波院士、朱敏院士、汪小全研究员和黎绍鹏教授分别就微山湖湿地的纤毛虫原生动物、地质历史时期鱼类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裸子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演化与保护、达尔文归化谜团的纬度梯度格局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会议共设13场专题讨论会,230个报告,收录摘要255篇。内容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类群的濒危物种,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大尺度格局、生物入侵和岛屿生物地理,以及基因组学和其他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等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展示了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贡献。此外,会议还设有《生物多样性》创刊30周年暨2022年度前沿论坛,包括9个报告,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生物互作,土壤动物、昆虫、微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理论、编目、监测的研究进展等。

  大会闭幕式由中科院动物所纪力强研究员主持。马克平研究员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并回顾了委员会30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是历届参加人数最多、专题报告数最多、异常受欢迎的一届,感谢各专题召集人的有效组织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他指出委员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大数据平台、创办学术期刊、出版专业书籍、支撑行业部门、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感谢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及广大学者一直以来对委员会工作的支持。

  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始办于1994年,此后每2年举办1次,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宗旨是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为鼓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领域的优秀在读研究生,从2004年第六届研讨会开始,大会设立“自然保护新秀奖”,评选5位优秀研究生。本届大会是该奖项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共有120位研究生参加角逐,5位获奖研究生中特等奖1名,优秀奖4名;另有7位研究生入选提名奖。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作为本次大会的协办单位,资助本届“自然保护新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