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年9月25-27日,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讨会在线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深圳植物学会共同承办,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协办。共有74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为期三天的学术研讨,共包括了11个大会报告和46个专题报告。  

  大会报告主要涉及大数据平台、数据的搜集与整合和大数据分析三个方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马俊才研究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鲍一明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黎建辉研究员和南京大学樊隽轩教授分别介绍了后新冠时代微生物大数据平台体系、多组学数据资源国家平台、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和“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 

  在大数据搜集与整合方面,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介绍了智慧生态感知系统在生态学及保护地管理中的应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周园春研究员介绍了帮助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展科学数据出版和数据共享的科学数据银行。荷兰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心的Wouter Addink博士以“Advancements in digitization to facilitate improved scientific use of Natural Scientific Collections”为题,分享了标本数字化的进展以及开展大规模标本数字化的自动化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 

  在大数据分析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纪力强研究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样信息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王志恒研究员分享了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揭示从中国到全球的植物多样性格局。清华大学杨锐教授介绍了通过空间荟萃分析,用多尺度大数据识别全球自然保护地优先扩展区域。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严岳鸿研究员搜集了万种陆生植物质体基因组数据,分享了对其进行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分析的结果。

  专题报告环节包括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水域生物的多样性数据共享与利用专题,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建设与新技术应用专题、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数据与深度挖掘专题六个专题以及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手机APP推介会。精彩纷呈的报告从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范围、不同的研究层次、不同的研究方法来为参会者展示了国内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蓬勃发展。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最后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指出,一要重视数据资源的整合,把在线的生物多样性大数据资源充分整合,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综合信息平台;二要加大数据的共享力度,当前整个亚洲数据的共享水平较欧美国家有很大差异;三要建立好大数据平台与数据源的联系,只有源源不断的数据源才能使数据保持更新;四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方面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数据挖掘的能力建设。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准确把握,再加上对数据进行搜集、整合和分析,才能真正解答科学问题,实现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