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0月10-12日,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北京怀柔召开。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7家单位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怀柔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承办。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严庆局长、环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阎奋民副司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周琪院士、副校长王艳芬博士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共有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共4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呈现了8个精彩的大会报告,123个报告报告和172篇论文摘要。

  

  洪德元院士的报告“生物多样性与物种划分”阐述了物种的分类不要用僵化的概念去理解,物种一直是在分化的路上;傅伯杰院士的报告“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与方法”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如何体现国际通用与国家特色相结合,并展示了综合评估模型及中国案例;高福院士的报告“野生动物与公共卫生——病原跨种传播”强调防控传染病是需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做起,在One Health理念下需要更多关注“贫穷病”、关注非洲;樋口広芳教授的报告“鸟类迁移与东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分享了基于长达20多年的监测发现的鸟类迁徙路线和重要位点;王丁研究员的报告“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故事”指出人类活动是影响长江环境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通过迁地和就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的方式使长江流域种群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杨锐教授的报告“中国国家公园向何处去?”提出了国家公园说到底就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只有在突破各阶层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把国家公园做好;马克平研究员的报告“从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趋势”介绍了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的整体情况和建议重视IUCN新的保护工具的应用,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本底与保护对策的研究,鼓励亚洲生物多样性分布、热点和保护规划研究;白永飞研究员的报告“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介绍了最新进展,以及基于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成果,令与会人员耳目一新;八个大会报告精彩纷呈,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12个专题研讨会内容涵盖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生物多样性编目与信息管理、微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东亚鸟类多样性、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信息化、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物地理学与宏生态学、濒危动植物评估及应用、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法规、全球变化与动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研究等,共有123位报告人介绍了涉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科学技术成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贡献。

  为在读学生设立的“自然保护新秀奖”奖项是该系列研讨会的特色之一,多年来以授奖和颁发奖金的形式用于鼓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领域的优秀研究生。本届会议获奖者分别是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黄平平、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王悦、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苏香燕、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王芸芸、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王萌等五位同学,她们在现场接受了大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和2000元奖金。

  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始办于1994年,此后每2年举办1次,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宗旨是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本次研讨会有几大亮点:1. 从报告内容来看,研究进展喜人,尤其研究生的工作有独立性很出色;2.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公园等热点议题关注度较高,众多专家和机构参与;3. 热点议题的讨论热烈和传播迅速,如对于大熊猫保护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这一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消息,还有如国家公园专题讨论内容被迅速通过自媒体方式直播会议内容等。

  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达到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