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会一共有172位注册代表参会,来自67家单位(29家研究所、27所大学、4个植物园、7个其他单位的代表出席。共包括主题报告13个,专题研讨会4个,专题报告30个。多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向与会代表们阐述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章张研究员作了“生物多样性组学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的主题报告,主要讲述大数据时代下生物多样性组学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等。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马俊才研究员的“遗传生物资源信息化及其国际化”的报告介绍了生物遗传资源综合数据平台和服务系统建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周世良研究员作了“植物DNA条形码全面应用还有多远”的主题报告,主要从中国植物DNA条形码现状等四个方面展示了植物DNA条形码的重要作用以及建设前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纪力强研究员的主题报告着重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格局(BioONE)项目进行了介绍。中国是菌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通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关于“地衣生物多样性、系统性及其资源生物学新领域”的专题报告,我们对地衣植物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来自相同研究所的姚一建研究员介绍了在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基础上,2016年启动了中国菌物红色名录的评估工作。这是我国首次采用IUCN标准对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樊隽轩研究员的报告“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古生物学-从化石宝库到世界科技前沿”,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来自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范湘涛研究员的报告“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系统”,通过生动讲述数字地球的作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遥感与数字地球系统的发展,以及国产“数字地球科学平台”(DESP)的前景目标与发展道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郑华研究员介绍了全国生态系统在遥感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评估与保护工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王宇飞研究员的报告是“找寻中国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之根”;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院的黄文江研究员的报告“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生产及植被变化分析”,介绍了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生产和网络化服务的重要性以及该服务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王志恒研究员介绍了宏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张群研究员做了“国家大数据标准化解读”的报告,介绍了我国国家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思路和国际大数据标准化情况。此外,还有二个分会场的30个专题报告也是精彩不断。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和大家对下一届2019年会议的期待充分说明,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在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的数字化、模型和各种工具软件的开发、数据整合,以及全球、地区和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等多个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