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培训班

  2015年10月29-31日,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顺利举办。本次培训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办。培训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的分级标准体系和加强学员对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的技能,建立起完整的中国生态系统红色名录,为国家和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来自中科院植物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理所、成都山地所、武汉植物园等五个研究所,环保部生态司、国家林业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与学员参加了培训。

  IUCN亚洲区域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马克平研究员和IUCN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朱春全博士主持。环保部生态司生物资源保护处蔡蕾调研员开班致辞,希望所有学员能通过培训共同推进中国地生态保护工作。

   

  来自IUCN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的全球总监Edmund Barrow、红色名录项目专员Rebecca Miller、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Nick Murray、委内瑞拉加拉加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副主任Irene Zager等外方专家,分别对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的发展历史和学科背景、生态系统评估程序、红色名录评估指标体系(标准A-E),结合案例分析进行了系统的讲授和耐心指导。培训课程设置了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体系各项标准的讲授,包括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应用标准,并确定哪些数据对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是有用的,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了未来生态系统红色名录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与发展方向。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研究员的“中国西南部IUCN红色名录的构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与评估”、马克平研究员的“中国物种多样性数据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生态学与植被图志研究组组长郭柯研究员“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进展)”等精彩的专题报告为大家呈现了中国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相关的研究成果。学员们就数据可用性、如何推广和落实中国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的下一步工作,红色名录评估体系标准在省、国家和国际不同水平尺度的实际应用结果和存在困难以及解决办法,涉及到部门和组织如何配合、网站和数据翻译工作的开展等问题。

  马克平在三天紧凑的培训结束时作了总结:红色名录评估体系标准的建立势在必行,需要统一标准的同时也要注重多样化,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得出的科学数据来唤醒人们对濒危物种的认识、引起社会各部门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需要多学科的科研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组织共同合作将我们将要做的工作推动起来,保护地球生态系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通过此次培训和交流,促进了参会学员的彼此联系,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和工作平台为我们的环境和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保持我们与国际组织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展生态系统红色名录在中国的影响力及可操作性,最终不断加强和扩大我们在国际的影响力。

  IUCN Red Lists of Ecosystems简介: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s)是一个综合的评估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工具。它基于生态学理论和以证据为基础的数量标准;具有精确的一致性和可再现性,能够应对不确定性与数据稀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其多变的机制可用于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内陆水体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地下生态系统的变化;其简单的形式可以有力的传递环保信息,并应用于环保政策制定与环境管理。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