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12月4日,CForBio讲坛第四十六讲成功在线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讲坛由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报告人为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Zak Ratajczak博士和兰州大学马妙君教授,共有160多人参会。
  Zak Ratajczak的报告聚焦于北美大平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弹性,依托Konza草原生物站自1977年起的数据开展研究。历史上的火烧和大型食草动物如美洲野牛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野牛的重新引入能显著提高物种多样性,控制优势草种覆盖,而家养牛在极端干旱条件下效果较差。灌木入侵是草原面临的主要挑战,减少了植物多样性并影响水资源,需结合自然机制和人为干预进行控制。Ratajczak强调,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弹性需要综合管理策略,包括重新引入大型食树动物和采用多重火烧策略。城市化和二氧化碳肥化效应加剧了灌木扩张,需更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控制灌木入侵,确保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研究展示了野牛的关键作用,揭示了灌木入侵的挑战,并强调了多元化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马妙君的报告聚焦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及其维持机制。该区域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在气候变暖、干旱和过度放牧的影响下出现退化,威胁生态安全。通过长达20年的种子库和植物群落研究,揭示了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多稳态行为及其反馈机制。马妙君指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退化过程中表现出非线性变化和阈值效应,存在不同的稳定状态,这些状态由生物和物理环境因子共同控制。种子库作为生态系统弹性的组成部分,在稳态转换和恢复中扮演关键角色,其资源的充足与否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植物群落和种子库对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弹性。最后,马妙君提出种子库与植物群落相似性可作为生态系统状态转换的预警信号,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会者与两位专家深入而热烈地探讨了多个维度的科学议题,如种子来源及传播机制、种子库与恢复的关系、野牛与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或韧性以及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多稳态转变过程具体机制等。这场学术交流不仅深化了与会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