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2014年814-16日,由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等11家单位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 在沈阳召开。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始办于1994年,此后每二年举办一次,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主要宗旨是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本届学术会议共设立了14个专题,包括: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动态、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全球变化下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宏观格局的环境与历史机制、微生物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DNA Barcoding及其应用、动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研究、生物入侵的影响及对策、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多样性、植物极小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及e-Science、统计分析新方法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本次会议还安排有145个专题报告,收到论文摘要共211篇;研究生壁报16个;培训班2个分别是:GBIF数据资源与技术培训班和信息化生物野外调查和信息管理技术培训班。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严庆局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张希武司长、国家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柏成寿副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杜生明主任、国家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高尚宾副站长、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园林处张晓军副处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张佐双副理事长、代表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的来自第三海洋研究所张海峰副所长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主持了开幕式。

陈宜瑜院士、韩兴国研究员、马克平研究员、康乐院士、欧阳志云研究员、吕植教授等6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分别介绍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与对策、大气氮沉降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进展和中国案例、草原蝗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国生态系统评估:格局、功能、问题及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保护生物学:让科学成为保护的力量。

本次大会继续为在读学生设立“自然保护新秀奖”奖项,以鼓励青年研究人员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邓涛、北京大学的李耀琪、中国海洋大学的姚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孙圣和北京大学的邱春晶等5位同学获得了该奖项,由该奖项的赞助单位代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胡胡京仁副理事长和马克平研究员共同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奖金和论文集。

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港台地区)的346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其中高校44所,91人;各部委12人;科研院所48家,217人(其中中科院20家,118人);保护区、植物园及博物馆5家,11人;非政府组织3家,4人;学报、期刊编辑部 2家,2人;出版社3家,4人;驻华使馆1家,1人;协会及公司34人。

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