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2年8月26日,CForBio讲坛第二十六讲成功在线举办。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了讲坛,近320人参会。报告人为来自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的Yann Vitasse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付永硕教授。

 

  Yann Vitasse着眼于传统的植物物候学,他介绍了物候的概念,从物种适应性、生物相互作用、对全球变暖的敏感度等方面简述研究物候的必要性,并以欧洲阿尔卑斯山脉9个不同类群春季物候变化等案例指出物候是全球变暖最敏感指示指标。Yann以英国Marsham家族(1736-1958)物候观测数据案例提出积温、冷激和光周期是调控春季植物展叶的3个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不同海拔和生物气候梯度的物候变化格局统计分析、控制冷激和光周期控制实验方法,研究植物对冷温和光周期的敏感度,验证了出叶物候三个主要调控因子耦合关系。另外,Yann通过控制实验对植物抗寒力和霜害恢复力进行评估,认为植物出叶最佳时间是进化的结果,达成光合资源竞争以及避免晚霜灾害的权衡。最后,Yann提出春季物候未来研究可聚焦于霜冻、耐寒力等研究,并通过就地观测,即不同纬度或海拔梯度长期物候观测;就地实验,即温室、把植物移栽到花园等;迁地实验,即人工气候室等研究方式,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物物候研究。  

 

  付永硕则侧重于植被物候学及其生态水文效应,他以竺可桢1973年提出的物候概念开头,简要回顾了物候研究三个历史阶段,并引用《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指出植被物候为气候变化IPCC报告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付永硕介绍了个体、区域、全球不同尺度植被物候监测手段,重点介绍了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梳理了全球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差异,介绍气候变暖延长了生长季长度(GSL)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但存在显著的春秋季差异。付永硕在其报告的第三部分结合近期相关研究及其课题组成果,介绍了植被物候与水循环在叶片、个体、流域和全球不同尺度上相互作用。付永硕以乌江、汉江、渭河、汾河、海拉尔河流域等6个流域梯度,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发现降雨和土壤湿度是影响水文循环的最主要因素,而植被物候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作用甚至高于温度影响。付永硕最后指出,植被物候未来的研究要更多关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并深入探索物候模型耦合到大尺度植被动态模型和路面过程模型,以提高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模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