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2年5月26日,CForBio讲坛第二十三讲成功在线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共680余人参会。报告人为来自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Angela Moles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陈思翀研究员。

  Angela Moles的报告首先由北半球植物物候每十年提前2.9天,引出南半球植物的物候规律,发现从植物开花物候角度而言,南半球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北半球并不一致。她的团队从澳大利亚种子库选取多年以前收集的种子与现在同种同地同时间采集的种子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种子和幼苗性状差别与气候变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她团队另一个研究发现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Kosciuszko的高山植物有近三分之一因气候变化其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Angela Moles从植物的物候、形态、分布三个维度逐步深入研究了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从而探讨了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以及未来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该如何开展。

  陈思翀的报告探讨了种子捕食、种子防御、果实类型和种子传播距离与纬度梯度的格局和机制。她实地收集了澳大利亚东海岸25个群落的种子捕食强度和物理防御数据,发现传播前的种子捕食和防御在高纬度群落更为强烈,传播后的种子捕食和防御没有显著的纬度格局。结论质疑了生物互作纬度格局的普遍性,认为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机制需要重新审视。果实类型是影响种子防御和种子捕食的重要因素,研究阐明了肉果植物的地理分布。陈思翀对用Janzen-Connell假说解释植物多样性纬度格局的机制提出改进,整合构建出全球尺度的数据库,发现了强烈的种子传播距离地理格局,从全球尺度阐明了种子传播距离的宏观格局和机制。

  马克平研究员认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种子宏观生态学是值得在国内推动的研究,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样地具有很好的纬度梯度格局,期待与Angela Moles和陈思翀未来有更多合作,一起推动该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