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讨会在哈尔滨举办

2025年8月28日至29日,为期两天的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讨会在哈尔滨举办。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院长周旭辉教授主持开幕式,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李明泽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秘书长覃海宁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明泽副校长表示,东北林业大学将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升级生物多样性监测,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东林力量”。覃海宁副秘书长回顾了中国科学院Sino BON综合监测体系,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牵头建立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丰硕成果,指出数字化、网络化监测已成为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落实《昆蒙框架》的“科学基石”。

大会特邀9位专家作主旨报告,系统展示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与修复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大进展与创新范式。报告从数据到机理、从理论到治理的完整创新体系全面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大会报告分别由东北林业大学周旭辉教授、浙江大学于明坚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金光泽教授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吴东辉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基于全球与中国旱区监测体系及阈值模型,揭示环境变化与旱区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及阈值响应,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提出构建“联网观测—联网实验—数值模拟—知识融合”四位一体的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新体系,以支撑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员基于声光融合智能监测技术,支撑长江江豚种群有效恢复并推动建成流域智慧保护区网络,为濒危水生生物保护提供技术范式。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吉喜研究员介绍了草地物种无人机监测技术,他表示目前已建立了高效的草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显著提升了物种监测效率与精度,并形成规范化应用平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绪高研究员基于大型森林样地长期观测与模型模拟,揭示森林多样性维持的影响机制,解决多尺度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理论难题,为森林保护与功能提升提供科学支撑。北京大学郭庆华教授介绍以激光雷达为主,融合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精准刻画植被三维结构以及动物栖息地,实现从单木到全球尺度的物种精准识别、动态监测与机理揭示,驱动生物多样性研究范式跃升。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基于eDNA等多技术融合,揭示了中国两栖动物多样性被低估与高受胁的现状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系统性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与对策支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曹垒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六大河流域湿地(占我国总面积1.5%)支撑了20国迁飞网络,倡议我国牵头亚洲鸟类物联网耦合水文监测,为亚洲湿地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基础。东北林业大学姜广顺教授介绍了依托“足迹—花纹—声纹—三维营养景观”智慧监测与大数据平台,系统阐述了东北虎豹种群与栖息地的智慧监测技术及保护管理理论创新,为旗舰物种保护实践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本次会议设8个专题讨论会,围绕脊椎动物和土壤动物等类群监测、森林和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监测、监测技术和信息化建设以及评估和保护政策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展示了科学技术成果对生物多样性监测实践的贡献。

“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题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肖治术研究员召集,昆明动物研究所吴飞副研究员主持。专题以卫星追踪、环境DNA及生境选择模型为技术主线,系统展示了对绿孔雀、红隼、热带森林脊椎动物及脆蛇蜥等物种的立体监测与评估进展;同时提出从生物完整性迈向食物网完整性的栖息地质量评价新框架。

“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题由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吴东辉研究员和河南大学张卫信教授召集并主持。专题集中展示了甲螨、蚯蚓和跳虫等类群的监测,以及城市化及放牧等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并解析松嫩草地、退化海岛及长白山垂直带的土壤微食物网动态与恢复机制。

“森林多样性监测”专题由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王绪高研究员和植物研究所陈磊研究员召集并主持。专题基于微生物、植物到森林的多尺度监测,揭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复杂关联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并发布了森林网数据管理系统和野外数据采集app。

“草原/荒漠多样性监测”专题由植物研究所赵玉金副研究员召集,赵玉金和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曾源研究员共同主持。专题围绕草地、荒漠、灌丛等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多尺度遥感与智能感知技术动态监测,探讨了尺度依赖性与精准估算的技术挑战与应用前景。

“微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题由微生物研究所高程研究员召集并主持。专题聚焦干旱、施氮及树种配置等环境梯度下土壤—植物—叶际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功能与非线性响应机制,并推介平均共享方差系列R包等分析工具,多尺度解析寒区湿地至热带森林的微生物群落构建与生态功能。

“森林林冠生物多样性与生理生态过程监测”专题由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亚军研究员召集,陈亚军和东北林业大学张岚预聘教授共同主持。森林林冠是地球的“第八大洲”,该专题首次被列入会议。专题揭示森林冠层汞汇、水分利用及生产力的空间异质性;聚焦热带与温带林冠昆虫的垂直多样性、温度适应与种间互作,阐明光环境如何塑造植物功能性状并维持冠层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保护政策”专题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肖能文研究员召集并主持。专题系统展示了从“五基”遥感协同、土地覆盖制图到《昆蒙框架》进展评估及食物网优先物种识别等一整套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并分享了滇中高原、河北、浙江等地的保护成效评估与特色政策实践。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新技术与信息化建设”专题由植物研究所胡天宇副研究员召集并主持。专题集中展示了声景识别、AI决策平台等前沿技术如何构建空地一体、实时感知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并分享了草地、植物园及茂兰大样地等场景的长期协同监测与数字化管理实践。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共同主办,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和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承办。共有来自132个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单位的近200位代表注册参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