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生物物种编目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功召开,线上线下近200人参加。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http://www.sp2000.org.cn),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2025版名录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项目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和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支持。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秘书长、动物研究所纪力强研究员主持。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万物共生,和美永续’为主题,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寄托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美好愿景。”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回顾《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项目时指出,该项目自2008年启动以来,历经18年持续更新,在分类学家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推动了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开放共享,更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动物研究所林聪田博士对2025版名录进行了全面介绍。林聪田博士、植物研究所刘冰博士和微生物研究所赵明君博士分别就2025版名录的动物、植物和真菌部分进行了详细解读。

2025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62,717个,其中物种148,341个,种下单元14,376个。较2024版新增6,857个物种和496个种下单元,动物界新增4,994个物种和470个种下单元,植物界新增458个物种,减少5个种下单元,真菌界新增1,405个物种和31个种下单元。2025版名录实现了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互通互补,新增中国竹节虫目51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进一步推动国际科学数据合作;还首次收录了中国蜻蜓和蚯蚓,分别新增了895和40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填补这两个动物类群的空白。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历年数据量变化图

动物部分,本年度名录共收录79,326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包括74,401个物种,4,925个种下单元,隶属于18门53纲248目1,917科15,049属。其中,哺乳动物736种、鸟类1,505种、爬行动物691种、两栖动物719种、鱼类5,127种、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65,623种。

植物部分,本年度名录共收录47,927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包括40,355个物种,7,572个种下单元,隶属于6门17纲150目544科4,548属。其中,维管植物门36,504种,角苔门、真藓门和地钱门等共3,851种。

真菌部分,本年度名录共收录29,243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包括27,996个物种,1,247个种下单元,隶属于11门53纲191目625科3,362属。其中,担子菌门11,494种、子囊菌门15,618种,其他真菌884种。

此外,细菌界收录469个物种及种下单元、色素界收录2,381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原生动物界收录2,566个物种及种下单元,病毒收录80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

研讨会还分享了2024年我国研究团队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领域分类研究取得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介绍了2024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32种,隶属于17目47科87属。新增物种包括新种102种,新记录24种,新亚种1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1种,恢复有效种4种。其中鱼类40种,两栖类29种,爬行类43种,鸟类10种,哺乳类10种。新增物种分布涉及28个省域,其中云南45种、西藏18种、广西23种。

据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员介绍,中国是2024年发现蜘蛛目新种最多的国家,共309种,占世界新种总数的31.1%。2024年全世界394位学者发表了83个国家或地区的1,048个蜘蛛新分类单元,包括54新属994新种,隶属68科。中国学者李枢强是2024年命名蜘蛛目新分类单元数量最多的学者,共命名144个,占世界新分类单元总数的13.7%。

据上海辰山植物园杜诚副研究员及其团队介绍,2024年国内共发表植物新属6个、新种284个、新种下类群19个,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物种54个、新记录种下等级1个,重新发现多年未见物种4个,排除中国分布物种3个。新物种中被子植物259种和21个种下等级,裸子植物2种,蕨类和石松类植物21种,苔藓植物2种。2024年中国还发表新组合(等级)名称144个,新名称20个,将126个植物名称被处理成为112个物种的异名。

据微生物研究所蔡磊研究员介绍,2024年全球2,096位学者共发表了4,968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3个新亚门、17个新纲及亚纲、7个新目、38个新科及亚科、276个新属及亚属、3,582个新种及种下单元,以及1,045个新组合。中国是发现新种最多的国家,共发现1,723种,占全球的48.54%。中国学者的分类学研究成果同样保持全球领先,607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2,55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占全球总数的51.45%。

中国的生物物种研究不仅深耕国内,更积极“走出去”。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许哲平研究馆员介绍了2024年亚洲生物多样性数据使用案例(2024 ASIAN BIODIVERSITY DATA USE GUIDE Linking to the UN 1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Open Science)DOI 10.5281/zenodo.15422532。通过35个案例研究,集中体现了亚洲地区生物多样性数据的使用情况,并详细阐释了它们如何有力地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推动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发展。

在区域尺度上,马克平研究员介绍了亚洲植物名录发表情况。自2015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启动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Mapping Asia Plants,MAP)以来,通过与国内外专家的合作,搜集整合了亚洲48个国家/地区的植物名录,并于2024年出版了四本亚洲地区植物物种编目专著,全面而系统地记录了亚洲苔藓植物、北亚与中亚的维管植物,共收录苔类和角苔类74科246属2,777种、藓类99科597属4,039种、北亚地区维管植物162科1,151属6,459种、中亚干旱区维管植物139科1,198属9,643种,有效填补了亚洲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空缺。

马克平研究员总结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果,强调了项目的重要意义和团队协作精神,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同时还鼓励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是唯一一个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自2018年新网站上线至今,名录总下载量超过20 TB,在线物种页面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被国内外期刊论文、专著引用超过1,200次。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发布不仅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更彰显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中的积极担当。

未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将深化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物种信息数据整合与共享,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相关媒体报道链接

央视新闻首次收录中国蜻蜓和蚯蚓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新华网《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首次收录中国蜻蜓和蚯蚓

学习强国《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中国日报网《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BRTV北京时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北京日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新增6857个物种

中国网-网上中国《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新增6857个物种

科技日报: 首次收录中国蜻蜓和蚯蚓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中新网: 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逾16万个《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新京报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发布,实现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互通互补

科学网《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中国青年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光明网:《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新增6857个物种

人民网:《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Xinhua News: China releases updated biodiversity catalogue

ChinaDaily: Nation's progress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unveiled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