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rBio讲坛第五十讲在线举办

2025年5月15日,CForBio讲坛第五十讲成功在线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讲坛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森林网负责人、钱江源站站长陈磊主持,报告人为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谈家祺博士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邓美凤博士,共有230多人参会。

谈家祺博士的报告聚焦于生态与进化动态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他试图将微生物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探索生态因子如何驱动进化,进化如何反馈影响生态过程,以及二者如何共同决定生态系统功能。实验以植物和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特别是浮萍系统。微生物群落的存在促进了荧光假单胞菌的进化,而这种进化又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尤其是降低了关键种农杆菌的丰度,进而降低了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和植物的适应度。此外,他还探讨了微生物群落内的寄生和捕食作用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作用(如原生动物的摄食)促进了植物生长和磷的去除能力,而寄生作用(如噬菌体的感染)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微生物群落内的生态和进化动态对植物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谈家祺指出,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如何利用合成微生物群落帮助植物应对环境变化,提升其生产力。研究将探索关键微生物物种或组合的作用、特定环境来源微生物群落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微生物与植物的共进化关系。

邓美凤博士的报告聚焦于植物互作的过程与植物养分策略调控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过程复杂,微生物通过分解矿化释放养分供植物生长,而植物可通过调控凋落物质量和数量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其在亚热带BEF样地的研究重点在于菌根真菌(AM和ECM)对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树种丰富度的增加,AM树种的养分吸收能力增强,其生物量在高多样性条件下占据绝对优势。而ECM树种的养分吸收能力因菌丝网络受限而降低。AM树种的高效养分获取策略是其占据优势的关键因素,而非传统认为的微生物驱动的植物土壤反馈作用机制。高山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热点区域,其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先升高后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对高山植物多样性有一定影响,其作用相对较小。邓美凤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结合植物-土壤反馈、养分获取策略及地理环境时空异质性等过程,进一步探讨陆地不同区域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作用机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