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边会——“网络化监测体系在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成功举办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922-25日在浙江杭州召开。924日,大会边会——“网络化监测体系在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成功举办。该边会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动物研究所与国际动物学会联合承办。来自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巴西等 7个国家近百名代表参会。

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冯晓娟研究员和动物研究所肖治术研究员共同主持了边会。冯晓娟在会议开场中简要介绍了植物研究所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取得的成果,指出举办本次边会旨在探讨优化和完善多要素、全覆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新范式,探索智慧保护地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以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边会共邀请8位报告人,分别从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网络化监测实践

在区域尺度。植物研究所申小莉研究员以钱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平台为例,展示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在系统追踪生物多样性组成、分布和动态的成效。该监测体系涵盖近地面遥感、724个植被动态样地、以及覆盖250平方公里的全境红外相机网格,精准解答物种分布、变化规律及人为干预影响三大核心问题,有力支撑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学友副研究员分享了基于红外相机、卫星遥感和eDNA宏条形码技术构建的高黎贡山野生动物多样性数据平台,厘定陆生脊椎动物1215种。揭示珍稀物种季节性利用保护区外低海拔栖息地,保护区内群落功能丰富度更高,验证eDNA技术可全面准确评估山地脊椎动物多样性。该平台为偏远山区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动物研究所肖治术研究员展示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智能监测计划,十年间以“低成本、便捷化、智能化”为导向,应用红外相机、声学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60余个成员单位实现多类群全时段监测,显著提升保护管理效能。2025年发起的“聆听生物圈”声景保护行动,融合公众科学、声景监测与生态艺术,构建自然声景保护网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参与深度融合。

在国家尺度冯晓娟研究员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网络化监测进展与综合成效,通过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监测网以及下设的十个专项网和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森林冠层至地下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监测,在物种迁徙机制及多样性维持理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为长江十年禁渔等国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万华伟研究员分享了遥感技术助力生态保护的中国实践。我国已建立常态化生态系统遥感监测体系,通过每五年一次的普查已完成四次全国评估。同时,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理念构建的国家监测平台,实现了月度和年度遥感跟踪,可有效评估我国生态保护现状与成效为实现“3030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单桂华研究员分享了鸟类迁徙三维可视化分析平台。该平台基于三维地球技术,可动态模拟候鸟飞行高度与路径,支持多视角交互和时空筛选,精准量化风电场对鸟类的潜在影响;具备迁徙过程动画重现、海拔动态比对及数据关联分析功能,为绿色能源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球尺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曹垒研究员概述了由中、俄、蒙等国合作建立的东亚水鸟迁飞监测网络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10年积累的160种东亚水鸟的迁徙数据,首次在欧亚大陆尺度上揭示了68种水鸟的迁徙路线,从而发现停歇地与越冬地面积减小且人口密集是其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提出加强中国乃至亚洲的流域尺度的湿地生态规划,为水鸟的跨境保护提供关键支撑。

南海海洋所黄晖研究员介绍了面对近海珊瑚覆盖率从70%降至10%等严峻挑战,中国于2018年建立国家珊瑚礁监测网络,并加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发布《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推动监测标准国际化,开展持续监测和培育抗性物种等系列研究。未来将融合遥感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珊瑚保护从覆盖率提升向生物多样性恢复转变。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一级巡视员刘宁在会议总结中肯定了中国科学院在生物多样性网络化监测与研究领域的成果,希望通过在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包括“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在内的科学项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支持。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MAB体系内覆盖面最广、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大会十年一届,本次是首次在中国、也是首次在亚洲召开,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约4000名代表参加。

PPT下载链接:http://www.cncdiversitas.cn/gxzy/ppt_57988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