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亚洲区域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2-25
发布时间:2025-02-25 | 【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2025年2月20-21日,首届“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亚洲区域国际研讨会在厦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办,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国际科学理事会“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共同承办,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指导,吸引了来自全球31所大学、14个研究机构及21个其他组织的140名代表参加。
大会开幕式由城市环境研究所孙新研究员主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研究员、国际科学理事会“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执行主任刘宇鹏博士、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郑煜铭研究员分别致辞,强调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IUCN总干事Grethel Aguilar博士视频致辞,呼吁全球合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会议邀请了12位全球专家作大会报告,围绕城市生物多样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大会报告分别由IUCN王鹏斌研究员、孙新研究员、中山大学张健教授、IUCN孙艺芸女士主持。
俄罗斯科学院Alexei V. Tiunov院士从土壤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土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研究员展示了北京城市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成果,为城市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王成研究员提出了基于城市林业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解决方案,丰富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实践路径。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副教授分享了城市化引发的对鸟类生存的威胁及鸟撞问题,呼吁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应更多地考虑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复旦大学王放教授分享了城市中貉的监测与保护管理策略,展示了公民科学在解决城市人兽冲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环境研究所郑华研究员则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IUCN总部NbS全球中心主任 Charles Karangwa博士强调了NbS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城市韧性方面的潜力。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中国模式下的NbS在城市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提升方面的成效。日本大正大学Naoya Furuta教授详细介绍了通过多部门合作,绿色基础设施和NbS在日本的具体实践案例。北京大学吕植教授通过多个案例介绍了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潜力,展示了这些区域如何填补传统保护区的空白。清华大学杨军教授围绕《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行动目标12,分析了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以深圳为例,展示了城市在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在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成果。
会议还设置了4个专题共32个报告,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城市生态的核心议题,全面展示了城市生态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专题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内容涵盖了城市可持续性评估工具的创新、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修复和多源数据监测系统的应用,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度支持。“专题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海绵城市建设”探讨了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居住区绿地整合及NbS等途径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韧性。内容还涉及微气候调节、城市声景研究以及NbS指南制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视角。“专题三城市环境健康与生态修复”聚焦城市绿地及其健康效益,探讨了城市绿地资源分配不均与供需不平衡、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健康功能,以及城市土壤线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通过暴露生态学方法、城市绿地监测评估及乡土植物供应链研究,为促进城市生态资源公平分配与公众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支持。“专题四公众参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重点探讨了公民科学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涵盖鸟类防撞设计、传粉者监测、校园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公众参与鸟类保护等内容。同时通过自然教育、生态修复实践及政策评估案例,展示了公众参与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方法支持。
本次大会不仅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科学、政策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与全球协作,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