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宏生态学培训班顺利召开
宏生态学(Macroecology)是以个体、种群和物种的生态特征在大时空尺度上的格局和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为推进基于CForBio平台的大尺度研究,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特邀请丹麦奥胡斯大学Jens-Christian Svenning教授和Brody Steven Sandel博士作为授课人,于2014年6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宏生态学培训班。来自凉水、长白山、东灵山、宝天曼、八大公山、天童、古田山、弄岗和版纳共9个样地的44名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Jens侧重于讲解宏生态学的理论,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案例,向学员讲述了宏生态学的核心是生物多样性格局和决定因素(包括地理尺度、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Jens详细讲解了将地质历史与宏生态学整合,分析造成多样性格局的历史原因以及验证多样性格局历史原因的理论框架。考虑地质历史过程、大尺度上精细栅格数据的缺乏和统计学进一步发展将成为宏生态学未来发展的3大挑战。
Brody侧重于讲解原理与方法, 并配合R语言的实际案例与代码。Brody在介绍了宏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之后,基于大尺度数据的案例,将培训分为4个专题,分别是:零模型、R语言中的空间数据、空间回归分析与谱系研究方法。零模型专题中,Brody从简单的零模型讲起,强调零模型虽然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选择何种零模型却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R语言中的空间数据专题中,Brody介绍了R语言中地理数据类型,投影的定义及其重要属性,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大尺度数据资源;空间回归分析专题中,Brody强调了统计模型中检验空间自相关的重要性,选择适合的联立自回归模型(simultaneous autogressive model)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谱系方法专题中,Brody指出数据与计算机是谱系生态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限制,除净亲缘指数(NRI)外,Brody结合自己的研究讲解了更适合大尺度谱系研究的指数PD,并介绍了相关的数据资源。
本次培训班的特色是理论先行,统计原理与方法跟进,并结合软件的实际操作,双方进行了积极互动。Jens和Brody授课期间,学员踊跃提问;各样地向Jens和Brody简要介绍了样地概况及主要研究进展,每位学员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来自八大公山、天童、版纳等样地的5名青年学者作了简短的学术报告。
学员们表示通过五天的培训,了解了宏生态学的理论与相关的研究方法,为CForBio向大尺度研究拓展提供了思路及研究手段,同时也解决了平时科研实践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问题,收获良多。
PPT:http://www.cfbiodiv.org/wlzd3.asp?cla2=482&cla=47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