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对灾区动物影响评估报告出炉


昭觉林蛙


棘皮湍蛙


西藏山溪鲵

2006年8月, 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始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合作,在大熊猫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围栏陷阱法,对岷山山脉的3个保护区:南部的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部的北川县小寨子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北部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大熊猫伴生物种——小型陆栖脊椎动物试点监测。

        通过对3个保护区小型陆栖脊椎动物四年的区系定位监测,采用围栏陷阱法,把动物引到陷阱里,用来确定一个区域中物种的丰富度,并调查区域中存在的稀有物种,同时也可以获得物种相对多度和被捕物种的生境数据。结果表明,地震与小型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具有相关性;在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干扰下,小型脊椎动物区系出现了明显的演替现象。

3个保护区在震后的小型脊椎动物群落演替现象均表现出无尾目相对比例下降,食虫目相对比例上升的共同趋势。根据野外观察,无尾目,如青蛙和蟾蜍等动物的比例下降可能与震后河流改道、渗漏,水生环境减少有关;食虫目,如长尾鼩和短尾鼩,由于它们非常善于适应环境,常在树根、石隙、灌丛等处做窝,震后此类生境大量出现可能是引起食虫目比例增长的原因之一;唯一不同的是啮齿目,如老鼠,由于具有适应破损环境的能力,它们的比例在环境破坏最严重的龙溪-虹口出现了增长,环境破损较小的小寨子沟基本稳定,而环境几无破损的九寨沟则比例下降。

综合3种两栖动物的受胁程度以及其在震区的分布范围,可以发现汶川大地震主要影响到震区南部(都江堰市、彭州市)和中部(汶川县、茂县、安县)的两栖动物栖息地;而以海拔区段分析,地震对中低海拔两栖动物居群(< 2000 m)具有较大影响;这些地区尤其是中低海拔的两栖动物栖息地应该成为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重点区域,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两栖动物物种受胁状况需进一步评估。

基于小型陆栖脊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的风险,结合群落演替趋势和生境破损状况,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也提出了相应的栖息地恢复和种群保护措施,如加强地震灾后植被、动物等演变格局、动态的研究,选择地震形成的典型遗迹,开展动物区系演替等生态过程的长期定位观测;恢复和保护在震区南部和中部地区—重灾区的植被,特别是2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区段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执行副总监凌林先生表示,该项目不仅提高了保护区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基本准确地鉴别常见动物,而且还从大熊猫伴生物种的角度,科学地分析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为今后监测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打下基础。

欲知更多信息,请联系
成都办公室 罗星碧
电话:86 28 83199466 邮箱:xbluo@wwfchina.org
WWF-China 物种项目

(引自www.wwfchina.org    2010年1月27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