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地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8%,却拥有我国1/3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是全球瞩目的地区。滇西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巨大的基因库,包含了大量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物种和种质资源,这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也蕴藏了巨大的开发潜力。
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谁就拥有了对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10年来,滇西北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绝大多数国家保护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滇金丝猴数量明显增加,秃杉、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人工繁育成效明显。我们要以此成果为基础,创造出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经济多样性、吸引全球目光的景观多样性以及能够丰富自我、愉悦他人的文化多样性。
滇西北生物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保护难度巨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也非常突出。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滇西北地区最具特色和最有潜力的竞争优势,也是最现实的生产力。滇西北的经济发展必须从这一特色出发,准确把握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分工,争取成为全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典范、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典范和领先培育特色产业的典范,努力构建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升华和发展,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是管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经常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规划部署、同时检查落实、同时考核总结。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我们要转变保护方式,从单纯以政府为主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开放式保护转变。作为一级民主开明的政府,云南省特别希望决策中能听到各种声音,包括反对意见。人类与自然可以协调发展,政府与非政府环保组织之间,在建设生态文明上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完全可以充分沟通的。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最近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上说
(引自人民网 2008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