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都是从事保护领域的工作,大家一见面就交谈甚欢。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大家深入交流了小额基金资助的部分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保护项目,达到了共同参与和相互借鉴的目的。专家们还广泛指导和探讨了项目的进行,并一致认为小额基金具有其它项目不能替代的特点:
首先,小额基金覆盖面广。小额项目对每个项目的资助额虽然都不是很大,但是正是由于其“广泛播种”的特性,使得一些尚未被保护界和决策者了解的“小问题”通过小额项目走到了公众面前,一些大型项目无暇顾及的问题得到关注和初步解决,引起了公众、媒体、一些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并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区和社区教育。小额项目的“种子基金”作用也使得许许多多有一定潜质的项目得到了发展,并进而有可能深入下去,提出和实施更有影响度的保护措施。
其次,相对风险低。以每年50万的资助总额计算,如果资助大中型项目,那么每年只能资助2-3个项目,很难保证这2-3个项目都很成功。而如果资助小型项目,则可以资助10-20个。这10-20个项目只要有一半成功,其影响力和效果绝不低于那些大型项目。
再次,给“草根组织”发展壮大的机会。如果把小额项目的钱合并成20万以上的大中型项目,那么草根组织几乎没有得到资助的机会。许多有创意的项目和有潜质的草根组织却不能得到关键的"雪中送炭"。 多年来,WWF小额基金资助了许多年轻专家,海南师范大学的梁伟教授表示,正是由于小额基金对他研究的支持才有了对海南山鹧鸪和黑脸琵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沈阳理工大学的周海翔则希望,WWF能进一步跟踪项目的后续结果,有保护成果是在项目执行期实现的,如沈阳獾子洞水库自然保护区;但更多保护区是在项目结束的后两三年建立的,需要关注和追踪。
对小额基金所遇到的困难,专家们都纷纷献计献策:王跃招教授希望可以通过发行杂志增刊形式,把WWF资助的项目成果公开发表,扩大小额基金的影响力……
会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戴强博士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在信中写道:“在短短2天的接触中,我能够感受到你们的真诚,而这正是中国保护事业非常需要的。知道你们的工作非常不容易,又听闻小额项目可能有变化。非常希望WWF的小额项目能够坚持下来。对全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者,尤其是分散在各地的自发保护者而言,这一项目可能是他们的希望。”
WWF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表示:“通过这次交流,希望增进小额资金资助项目执行者之间以及他们对WWF的了解,WWF将根据大家的建议,进一步扩大小额基金的影响力和作用,积极寻求资金,确确实实保护中国那一群很少受到注意的小型濒危动植物物种。”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WWF (中国) 对外联络官员 庄士冠
电话:010-65227100-3286 Email:shgzhuang@wwfchina.org
(引自
www.wwfchina.org 2007年11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