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十分可靠的数据可以证明,现在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保护国际”的主席、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灵长目动物特别保护小组的负责人拉塞尔·米特梅尔(Russell Mittermeier)说。
保护国际这份对濒危动物“红色清单”的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已知的634种灵长目动物以及亚种动物中的48%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作为人类在自然界最近的亲属,这些动物,包括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和狐猴,都没有逃开这一命运。
五年之前,一份采用了不一样的衡量标准的类似的评估报告显示,当时只有39%的灵长目动物存在生存的威胁。参与“保护国际”此次调查的还有政府机构、科学家以及一些保护组织。结果表明,不断焚烧和清理热带森林以开辟农田,以及猎杀猴子和猩猩作为食物等行为严重破坏了灵长目动物的生存环境,成为它们生存的最大威胁。一位发言人声称:“一些动物是被吃光的。”
米特梅尔说,在一些非洲国家,大猩猩肉、黑猩猩肉以及其他的猿类肉相比牛肉、鸡肉和鱼肉会卖一个更好的价钱。同时他认为,森林破坏加剧了捕猎活动。不断修建的公路为划木者提供了捷径,烧林造田让曾经不可穿越的区域为偷猎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亚洲灵长目动物的情况更为严峻,大约71%的动物受到生存威胁,相比而言,非洲仅为37%。
东南亚人口密度相对非洲要大得多,因而猩猩、长臂猿以及叶猴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人们对宠物的需求、中国传统中医药的需求均加大了灵长目动物生存的压力。
最受到生存威胁或者说“极度濒危”的是布维亚红色疣猴——这是一种大约在25年前发现的非洲猴子——和马达加斯加大型竹林狐猴,目前野外仅存140只。
米特梅尔说:“如果将最濒危的25个物种中所有现存个体集合起来,每个为它们安排一个座位,还不能坐满一个足球场。”
黑猩猩是与人类最像的灵长目动物,它目前在红色名单上处于“极度濒危”和“低危”的中间状态。而发现于卢旺达、乌干达以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丛林中的山地大猩猩即使总体数量有所上升,却仍然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不过米特梅尔认为前景并不完全黯淡。在巴西,通过保护组织的不懈努力,黑狮绢毛猴和金狮绢毛猴在红色名单上的位置自“极度濒危”下降至“濒危”。
“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赢得这场战争。”他说。
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而做的减少森林砍伐的努力有利于灵长目动物的生存。烧毁森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0%,温室气体已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米特梅尔说,他很希望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全球每年都能投入超过100万美元的资金来保护灵长目动物,而不是现在的区区10万美元。当然也许发展旅游业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比如安排游客在旅途中观察狐猴、狒狒和长臂猿。
(引自人民网 200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