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追寻最后的白鱀豚





     
        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支持下,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博士为首的中国、美国、英国、瑞士等6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组成考察队,乘科考船从武汉出发到上游宜昌,然后到下游的上海再返回,整个行程计划将历时70天、航行3500公里,寻找长江中白鱀豚的踪影。
白鱀豚是全球最为濒危的淡水豚,被誉为“长江女神”,是比大熊猫还要古老的珍稀水生哺乳物种,为中国长江所独有。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尚有400头左右,90年代末估计已不到100头,如今已无法确切知道长江中是否还存在白鱀豚。
“这次考察将为白鱀豚与江豚的保护提供第一手的数据,摸清他们的分布信息和生存状况,为制定新的保护战略提供可靠的证据。”WWF武汉办公室的项目官员朱江博士说。
为拯救日益濒危的长江豚类,中国政府实施了豚类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研究的保护措施,目前已成功取得了人工条件下饲养白鱀豚22年(2002年正常死亡)、人工条件下江豚自然繁殖和迁地保护区中江豚形成自然繁殖群体的成绩。 1992年,中国政府建立了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希望将长江中的白鱀豚迁入保护区。
在长江中还生存着另一种淡水豚——江豚。但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栖息地的退化,江豚的数量也在快速减少,上世纪90年代初估计还有2700头,到90年代末已下降到2000头左右。1992年建立的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虽尚未成为白鱀豚的家园,但却成功地实施了江豚的迁地保护,90年初迁入故道的5头江豚经过10多年的自然繁育,目前增加到28头。
2002年以来,WWF-HSBC长江项目将天鹅洲作为项目示范区之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实现了故道与长江的季节性江湖连通、协助故道的渔民通过发展替代生计而减轻捕鱼对江豚的干扰和威胁、提出建立黑瓦屋故道湿地保护区等工作, 并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提出了通过推动“长江中游故道群湿地保护实现长江淡水豚类保护”战略与理念。目前,WWF正在与有关的合作伙伴携手实施该战略的行动计划。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WWF(中国) 对外联络部 联络官员 庄士冠
电话:+86 10 65227100-3286 Email:shgzhuang@wwfchina.org
WWF (中国) 淡水项目官员 朱江
电话:+86 27 82753845 Email:jzhu@wwfchina.org
WWFChina 淡水项目

(引自www.wwfchina.org    2006年11月9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