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rBio讲坛第五十四讲成功举办

2025年1029日,CForBio讲坛第五十四讲成功在线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讲坛由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森林网负责人、钱江源站站长陈磊研究员主持,报告人为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Jonas Lembrechts博士和中山大学张健教授,共计300余人参会。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Jonas Lembrechts博士在其报告中指出宏观气候数据预测物种随等温线快速迁移,但欧洲森林再次调查显示植物实际迁移速率远低于理论值,且方向多为东西向,表明“等温线竞赛”假设失效。根本原因在于传统2 m气温与生物真实感受存在显著错位:林冠遮阴、土壤热通量、地形遮蔽等微气候因子可在数十米尺度内造成±4 ℃差异,使物种通过就地微环境缓冲即可耐受变暖。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微气候网络(MEB)据此构建覆盖全球的13万条近地层温度序列数据库,提出气候邻近度框架,将林冠下、土壤层及小时级热量动态纳入机制模型,使物种分布模型误差由>3 ℃降至<1 ℃,害虫爆发预测偏差由11天缩短至3天。研究进一步揭示,自然林可减缓局地升温20–40%,而城市化与林冠干扰则导致微气候升温翻倍,证实土地利用调控可改变微气候变暖速率。将高分辨率微气候数据纳入城市规划与精准农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粮食安全提供低成本气候适应路径。

中山大学张健教授在报告中以“大样地”为轴,系统反思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二十年。CForBio的核心价值在于长期多维机制:连续观测可剥离气候变暖与土地利用突变对群落动态的不同效应;多类群、多尺度、多手段(无人机、微气候传感器、分解实验)揭示林窗干扰、海拔梯度及微生境异质性对物种共存与迁移的调控比宏观气温更直接。历史植物地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理论共同提示,动态植被研究必须耦合选择、扩散、漂变、物种形成等过程,并在山地系统中设置联网监测,以捕捉突变+渐变并存的复杂轨迹。未来工作应整合长期样地、高分辨率气候、近地面遥感等新兴技术,面向“可预测的动态”构建跨尺度综合模型,为中国生物多样性适应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参会人员围绕物种分布“收缩/扩张现象在水平梯度是否普遍、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差异是否源于微气候,以及短海拔梯度能否有效检测气候变化信号等问题与报告人展开了热烈讨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