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rBio讲坛第四十八讲成功举办

  2025年1月11日,CForBio讲坛第四十八讲成功在线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讲坛由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报告人为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John J. Wiens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刘慧研究员,共有220多人参会。
  John Wiens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指出尽管在过去500年中约有950种动植物灭绝,气候变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对较小,仅涉及不到3%的灭绝事件。同时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目前26,169种濒危物种中,约6%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然而,Wiens则预测在未来50至100年里,气候变化可能导致1%至70%的本地物种灭绝。Wiens介绍了他通过分析物种当前的气候条件及未来变化预测物种的潜在灭绝风险。尽管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数百甚至数千项研究,但其准确性仍有待验证。研究发现,约47%的物种在其分布范围的温暖边缘出现了局部灭绝,这一比例在不同条件、不同栖息地、不同纬度和海拔梯度以及不同动植物类群中大致相同,显示出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广泛影响。此外,Wiens还介绍了物种的北向(或沿海拔)扩散速度远不及气候变化的速度,大多数物种依赖生态位转变而非单纯扩散来适应气候变化,并且物种随生态位转变产生了明显的核苷酸多样性的变异,在不同的气候变暖情景下,物种灭绝的比例从16%到30%不等,这凸显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紧迫性。
  刘慧研究员的报告则聚焦于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尤其是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条件。她强调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重要性,这些性状如光合作用和导水效率,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植物生长、生存和繁殖,进而决定不同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研究发现,禾本科和木兰科植物的形态和水力性状具有较强的系统发育保守性,进而决定了它们的主要类群在不同分布中心表现出迥异的水热适应策略,如C3和C4光合类群、多年生和一年生类群、常绿和落叶类群。在耐旱性方面,刘慧探讨了树高与水分传输效率及耐旱性的关系,发现树高与水分传输效率正相关,与耐旱性负相关,干旱指数影响树高,揭示了植物生长与耐旱性之间的权衡并分析了它们的水分环境驱动因素。在耐热性方面,实地测量显示耐热性与热浪下植物死亡情况相关,不同植物采取不同耐热策略。基于此,将进一步探讨建立植物碳-水-热综合适应谱的可能性。最后,刘慧提出“气候多样性”新指标,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需综合考虑植物功能性状、生态位演化和气候多样性等因素。
  与会者与两位专家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如物种分布范围边缘的距离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影响、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同策略及其原因以及植物适应性的演化角度。最后,马克平研究员高度赞扬了John J. Wiens和刘慧的研究工作,特别指出刘慧的研究工作体现了“有组织的科研”,围绕一个总体逻辑框架展开,从不同角度聚焦于解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值得大家学习。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