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2006年8月3-5日,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大会主题为“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届研讨会由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共同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协办。来自包括台湾在内的24个省、市、自治区及英国、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家共24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朱祯副局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朱广庆副司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贾建生副司长、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王斌处长、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项目执行总监朱春全博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易志军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陈宜瑜主任的讲话对今后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首先阐述了这次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的宗旨,强调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当前大家非常关注的议题;接着,他回顾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历史;第三,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方向,他着重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和地学的交叉,二是应该特别关注生态系统水平的工作,三是强调基础性研究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监测等基础性工作。
本届研讨会共邀请7位专家做大会学术报告,分别是:
1.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Colin Prentice教授:Global change,climate risks and biodiversity
2.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Sandy Harrison教授:Functional plant geography: plant traits,plant functional types and plant classification
3.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原理与方法
4.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宏文研究员:植物迁地保护与全球气候变化
5. 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大熊猫秦岭亚种的发现及其保护对策
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万师强研究员:利用野外控制实验研究温带草地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本届研讨会会前收到论文摘要141篇,分7个专题进行了64个专题报告。
1. 生物安全与遗传资源
共有8个报告,包括两位日本学者的报告,涵盖了国家对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的立法、外来物种入侵、遗传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 数字标本馆与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
共有7个报告,有70多位代表参加了研讨。这个专题侧重于讨论标本数字化的问题,对标本数据库和综合平台的建设情况、用于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3.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
分为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报告有5个,介绍了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概况,及在台湾和大陆建成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共有8个报告,如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土壤生物在生物入侵、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有4个报告,涉及到水生哺乳类动物、珊瑚礁、城市绿地植物和苔藓几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
4. 野生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
共有6个报告,从国家层面上介绍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同时还涵盖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5. 利用生态系统控制实验研究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共有3个报告,涉及到生态学研究应该非常重视的方面——控制实验的研究情况。
6.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评价
共有13个报告,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科学研究进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特殊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7.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共有10个报告,介绍了有关湿地方面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等方面的一些工作。
为了鼓励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做出贡献的研究生,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投身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究领域,本届研讨会继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后,第二次设立“自然保护新秀奖”,奖金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提供资助。研究生组报告共有22个。经过由张正旺教授和安树青教授为组长的7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评审,最终评出5名研究生,被授予“自然保护新秀奖”。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育新博士生:山地中的物种多度分布存在一般性的尺度推绎规律吗?
2.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刘义飞博士生:三峡库区灭绝植物疏花水柏枝的遗传结构和基因流研究
3.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王岭博士生:植物多样性对绵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邹莉硕士生:神农架巴山冷杉种子雨的时空格局
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利松博士生:基于BRAHMS和DIVA-GIS系统的标本数据管理和生物多样性分析
在闭幕式上,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马克平研究员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届研讨会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他认为,本届研讨会的主要特点是:1)学术水平高,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大会报告人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中的工作非常出色,报告的学术水平很高。各专题也都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交流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各个领域;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无论从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利用的角度来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结合的非常好;3)参会人数多,热情高——本届会议参加的人员达245人,是历届人数最多的;4)年轻人表现出色——研究生组的报告非常出色,交流效果非常好。这说明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的进展,而且还拥有一大批有潜力的青年研究人员;5)从报告和参会代表来看,本届研讨会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特色;6)组织形式比较成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主动作用;7)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配合默契。
他最后提出了在近期生物多样性研究可能会有比较重要研究进展的几个领域:1)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2)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包括生物标本的数字化);3)生物多样性格局分析与保护生物地理学;4)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护;5)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6)谱系生物地理学与生命之树计划(Tree of Life);7)生物多样性的受威胁现状及其评价;8)外来种的研究。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