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八期顺利举办
2025年11月2日,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八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顺利举办。本期论坛主题为“风光资源开发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唐海萍教授组织并主持。受邀作报告的还有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贾亦飞副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党东良博士,线下线上近90人参加。其中,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代表也受邀线下出席并共同研讨。

唐海萍教授以“风光资源开发与青藏高原光伏规划案例研究”为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系统梳理了全国风光发电的气候响应特征与生态约束条件。研究指出,全国风光最优安装容量比主要集中在0:1至0.4:1之间。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未来资源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北方地区太阳能资源稳定性预计下降10%-20%,而西北、华北和华东地区未来长期风能资源稳定性可提升32%。西南与西北地区则始终是风光混合发电潜力较高的区域。通过构建“土地适宜性—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综合评估框架,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地区有22%的区域适宜光伏开发,其中高度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西藏西部和柴达木盆地。然而,目前仅有17.28%的现有电站位于高度优先发展区,54.22%的电站已布局在生态限制区域。因此,在风光开发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安全底线”置于“碳减排效益”之前,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气候—土地—生态安全”多目标协同的选址方案,为未来可再生能源规划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决策工具。

贾亦飞副教授围绕风电对候鸟的干扰展开研讨,系统阐述了全球风电三十年扩张背景下迁徙水鸟面临的新挑战,指出2020年全球风电产量同比增长53%,风机对鸟类的影响已不止于撞击致死,更表现为避让飞行带来的额外能量消耗和栖息地功能丧失,需要被纳入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前置考量。研究通过高通量遥感跟踪与低通量地面观测相结合,定量刻画褐翅燕鸥在迁飞通道上对风电场的避让距离与行为阈值,为“候鸟友好型”风机布局提供关键参数,实现清洁能源与迁徙水鸟保护的双赢。

党东良博士以“风机部署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为题,分享了风电场直接或间接影响鸟类生存与行为的路径,指出风电产业扩张使鸟类负面效应凸显,厘清其机制方可实现清洁能源与生物多样性共赢。研究基于全国县级单元数据,系统评估了风机建设对鸟类丰富度的影响作用,发现有风机区域鸟类丰富度显著低于无风机区,且存在约0.2的风机强度阈值,超过后多样性快速下降;空间上,东部沿海鸟类热点区与风机建设热点高度重叠,加剧了保护压力。该研究结果将为风电选址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线上、线下会场针对风光发电对生态的影响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等与会议主题相关的问题积极提问和热烈讨论。央企代表张博士认为,在宏观能源规划层面,风光互补相关研究对能源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准东、榆林等煤炭富集区,推动“风光火”一体化协同,既能利用火电灵活可控的特点弥补风光电的波动性,又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强调高校研究成果若能在设计阶段融入工程约束与落地思维,将显著提升其产业应用价值。北大吴学者在生态影响层面,提示海上风电与候鸟迁徙路径可能存在的空间重叠风险,并指出当前鸟类研究多聚焦个体轨迹,建议未来加强对群体飞行行为的研究,这些发现或将为风机布局与阵列优化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研究会秘书处葛兴芳博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感谢三位报告人的精彩报告和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指出本次论坛是唐海萍教授团队再度策划的前沿专题,聚焦“风光发电”这一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探讨了双碳目标下新建绿色能源设施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协同共赢路径与解决方案,强调了企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以及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最后,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对本次论坛的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