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六期顺利举办

2025年5月25日,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六期顺利在线举办。本期论坛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融合之路”,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共同主办,也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之一。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郭泺教授组织并主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王辉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吴志丰副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尹仑教授受邀作报告,吸引了近100位专家学者在线参加。

王辉副研究员围绕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修复工程展开研讨。报告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论,深入剖析了南方丘陵山地多生态要素的内在联系与空间耦合关系。通过构建多维评估体系,其研究团队分析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和协同关系,发现存在十对权衡协同关系;分析了不同分区的生态系统生态退化空间退化指数,发现北部退化指数最高;分析了南方双重规划,发现工程实施后生态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矿山修复工程实施区和南岭山地。从而提出未来生态修复工程的优先布局和优化策略,包括加强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等。

吴志丰副研究员分享了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机制。城市热岛是指城市区域的气温比周边乡村或郊区更高的现象。针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如何确定城市绿地建设的最优规模和如何精准识别中心城区的高温区域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其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微气候模型对城市有限绿地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发现城市树木覆盖率为30%是城市降温的最佳阈值,并据此提出城市整体降温的景观优化策略,建议完善城市园林植被健康相关规程。此外,深入探究了城市热岛对植物物候、植物健康、植被抵抗力以及动物健康的影响,提出为预测未来气候条件选择耐热树种的建议。

尹仑教授分享了应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促进温室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其系统介绍了传统知识的概念及内涵,分享了传统知识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公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中关于保护传统知识的任务。着重剖析了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在助力温室气体减排、增加碳汇、降低气候脆弱性并增强气候复原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分享了其团队在云南、青海、马来西亚、肯尼亚应用传统知识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下过程中应推动传统知识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加强传统知识与气候政策的全面整合的建议。

PPT下载链接:http://www.cncdiversitas.cn/bbsa/gxzy/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