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12期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顺利举办

  12月7日,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12期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协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支持。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作开场发言,他表示会议旨在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技术和前沿问题。北京大学唐志尧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曹垒研究员、北京大学李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程研究员共同主持,线下和线上共计230多人参会。
  本次会议共邀请6个大会报告和7个青年报告,报告人分别从植物多样性、昆虫多样性、鸟类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城市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六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在植物多样性方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浙昆研究员介绍了吴征镒院士的生平及其在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中的贡献:吴征镒院士通过植物志的编撰,梳理了中国有多少种植物;对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中国植被区系的分区解释了这些植物的分布情况。北京大学郭庆华教授分享了应用遥感技术和大数据模型评估中国人工林与天然林以及森林结构制图的进展,并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生态学领域的多项应用,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积累为生态学理论的新发现提供有利支持,提出新时代生态学人才培养应重视生态学+计算科学+数学+遥感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云南大学黄力副教授不仅介绍了中国古树多样性的分布格局,还分享了其长期留存的文化根源。通过建立中国古树数据库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长期人类活动对古树组成和分布格局具有塑造作用,古树在人类聚居地区的长期留存与物种生物属性、人类干扰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在昆虫多样性方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山林研究员介绍了东方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研究发现,东方蜜蜂不同亚种的基因组分化程度及线粒体遗传结构存在差异,当代蜜蜂的遗传多样性与历史种群相比存在较大的下降趋势,提醒我们应重视中蜂种群的保护。另外,基因表达的差异也反映了该物种在适应抗药性中的变化,此外还分享了关于肠道微生物在中西蜂种群温带扩散中与宿主协同演化的研究进展。河南大学孙晓教授介绍了昆虫与植物挥发物介导的入侵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演化、机制及生态效应,研究表明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物重塑植物根际和叶际昆虫群落。入侵植物通过挥发物趋避植食昆虫,吸引传粉昆虫,增加入侵力。昆虫取食压力重塑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进而将防御资源用于生长。入侵植物的土壤反馈作用通过改变真菌群落,尤其是增加木贼镰刀菌丰度,抑制玉米生长。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明强副研究员介绍了基于BEF-China开展的植物多样性影响植食性昆虫群落稳定性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树种丰富度提高了鳞翅目植食者的群落稳定性,树种生长变异速率对植食者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相对独立。鳞翅目植食者异步性和种群稳定性在稳定其群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广食者群落动态受树种丰富度丧失的影响较小,而专食者群落稳定性则显著地受到树种多样性丧失的影响。
  在鸟类多样性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强副研究员介绍了东方白鹳食物网—代理种理论与经济激励机制的交叉研究。东方白鹳作为东北三江平原的代理种,对其的保护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主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和社会公众对环境友好型水稻种植体系的认可,从而增加了社区收入,也促进了食物网内其他物种的保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马冰然博士分享了通过系统保护规划方法识别青藏高原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的关键区域,并通过叠置分析和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的方法,判断该地区风电场建设对重点保护鸟类的关键区域物种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建议应更科学的规划和建设风电场,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风电缓解气候变化的优势,同时尽可能规避对鸟类和环境的影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陈丽霞副研究员分享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鸟类多样性与鸟击生态防治对策。通过对机场鸟类的居留型、栖息地类型、生态型和食性等的外围调查、机场上网和鸟击数据分析,对机场附近草地、耕地、防护林、灌木和水域等针对性提出鸟击生态防治对策。
  在城市多样性方面。上海复旦大学王放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上海居民区开展的貉调查的研究案例,揭示了貉响应城市环境的行为可塑性,包括其家域范围和栖息地选择、种群数量变化等,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此外,该项研究也反映了公民科学、公众参与以及科学传播不仅可以极大填补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采样空缺,也是解决城市中人兽冲突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北京师范大学张姗博士介绍了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北京鱼类多样性研究。相较于传统的鱼类调查方法,环境DNA技术能够灵敏、高效、准确和非损伤的在城市区域开展鱼类多样性调查。该研究进一步通过对北京地区本地原生和非本地鱼类的细化研究,在精细尺度下探讨了城市化压力对鱼类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的影响机制。
  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聪博士从种类、功能和稳定性三个方面介绍了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细菌基因组大小随着土壤pH由酸性升高到中性的变化,导致细菌种类多样性与基因功能多样性之间发生错位;真菌种类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关系较弱。细菌Alpha多样性与Alpha多样性的稳定性相关性不显著,真菌Alpha多样性与真菌Alpha多样性的稳定性正相关;但无论是细菌还是真菌,其群落组成的稳定性与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异步性密切相关。
  在OECMs方面。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彭奎博士介绍了昆蒙框架中OECMs的定义、类型和识别流程,并以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为例分享了OECMs的全球实践,同时结合中国对昆蒙框架目标3的积极响应和行动,分析了中国建立OECMs体系的行动、意义、挑战和路径。
  马克平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报告人的精彩报告和大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他希望,青年科研人员在选定研究方向后,要抓住关键科学问题,持之以恒,踏实积累。并强调好的研究平台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