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期顺利举办

  2024年5月27日,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期顺利举办。本期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动物多样性保护”,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员,以及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平芬副研究员共同组织和主持;四川大学冉江洪教授、兰州大学赵序茅研究员、安徽大学李文博博士受邀作报告,共有160多人在线参加。论坛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品牌学术活动(B类)项目支持。
  冉江洪教授主要分享了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分布的影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物种分布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大熊猫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具有代表性。历史上大熊猫分布广泛,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目前仅存于我国中部至西南部的六大山系。通过分析过去40年凉山山系大熊猫分布变化,发现随着气候变暖该山系大熊猫气候生态位并不保守——通过追踪低温和高降水以应对气候变暖,种群趋势的波动暗示其有较高的种群灭绝风险,预测在未来气候背景下其适宜栖息地丧失将达60%~90%。该研究团队也通过机制模型方法预测了大相岭大熊猫在未来气候变化中的时空动态,强调对未来的预测需要发展更好的模型和数据集,才有可能得到好的研究结果。
  赵序茅研究员主要分享了中国非人灵长类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机制。通过模型分析,得出:1)在过去的2000年中,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迫使仰鼻猴属种群分布向西收缩,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气候和人为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同;人口增长是比气候变化更重要的导致长臂猿分布范围缩小和种群灭绝的因素,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长臂猿及其栖息地,否则到本世纪末中国所有种类的长臂猿都将可能灭绝。2)采集和放牧是影响滇金丝猴2020-2050年适宜栖息地减少的主要因素。3)川金丝猴不同遗传单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神农架种群更加濒危。4)川金丝猴和藏酋猴的分布区存在重叠,二者存在种间竞争且前者较弱,该结果也表明将种间竞争纳入物种分布模型可准确评估物种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文博博士进一步分享了中国非人灵长类面临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风险。当前,人类发展取得的各项进步正在缓慢削弱,全球生命力指数不断下降,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已导致全球522种灵长类动物中约68%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未来10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生态系统崩溃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风险。通过模型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栖息地破碎、保护区未能有效连接等问题使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保护面临严峻的威胁,中国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挑战,除了采用扩大保护面积、禁止捕猎、建立生态廊道等传统保护方式外,建议加速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计划和生态红线保护计划等,以减少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生存的不利影响。
  李明研究员对三位报告人的精彩报告进行总结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与会者在讨论环节的积极互动,邀请大家关注主办单位的公众号和网站以获取最新的科研进展和会议信息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封面图片:朱平芬拍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