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二期|动物进化与适应

1.时间
2023年4月10日上午10点
2.参加方式
线下会场:中科院动物所C101会议室
腾讯会议:243-740-354
3.日程                                                                  
10:00-10:05   开场
10:05-10:35   追踪动物食性多样性的分子演化历史
                      赵华斌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0:35-10:55   啮齿类动物的多样性与进化
                      葛德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0:55-11:15   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关联演化
                      朱平芬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研
11:15-11:25   讨论
11:25-11:30   总结
4.报告人介绍

赵华斌
报告题目:追踪动物食性多样性的分子演化历史
个人简介:赵华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学和生态学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优青”和“青年长江”等人才项目的支持。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专业,2009-201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生态与进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职武汉大学;长期从事动物多样性及其分子演化研究,发现了若干关键基因在动物演化历史中的遗传规律;近5年的末位通讯作者论文发表于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PNAS(2篇)、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4篇)等主流期刊。
报告摘要:动物食性是构建其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对物种生存至关重要。本报告聚焦脊椎动物食性多样性的分子演化研究,从动物选择食物、消化和代谢食物、营养与免疫等角度,①探讨味觉受体基因的功能演化促进脊椎动物食物选择的分子机制;②解析多个消化酶和代谢基因在动物食性适应中的关键作用;③指出免疫基因的快速演化是动物适应腐食和素食的重要原因之一;④评估食性很可能不是动物易感特定病毒的原因。本报告将探讨动物食性演化研究的未来方向,为野生动物多样性演化与保护研究提供思路。

葛德燕
报告题目:啮齿类动物的多样性与进化
个人简介:葛德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聚焦小型哺乳动物的系统学与进化、物种形成和灭绝机制、不同生态类群的进化动态和种群历史、关键性状的适应性进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已参与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代表工作发表在PNA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Biological Sciences、Functional Ecology、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等国际期刊,参与《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等专著的编研。
报告摘要:啮齿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现生种群最庞大、分布最广而研究基础又最薄弱的类群。这一类群如何响应全球环境变化而进化?中国及临近区域陆地生态系统中哪些物种种群增长和潜在栖息地扩张最显著,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本报告将介绍课题组近年在啮齿类动物整合分类学、起源与进化方面取得的系列进展。

朱平芬
报告题目: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关联演化
个人简介:朱平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研。主要从事哺乳动物社会组织的维持机制和演化研究。通过整合动物行为学、进化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方法揭示哺乳动物社会的形成、维持、演化和适应性结果。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The Innovation等期刊上。
报告摘要:哺乳动物拥有多种社会组织,其最大寿命也可以相差100多倍。为什么有的物种独居而有的群居,有的物种活得长而有的物种活得短呢?独居群居与寿命长短之间是否存在什么普遍性的规律呢?本报告将系统介绍跨物种研究尺度下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的演化关系,并探讨其关联的分子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