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公众博物学培训——“北京生物多样性知多少”顺利举办

  2023年10月21-22日,公众博物学培训——“北京生物多样性知多少”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顺利举办。本次活动是“2023年度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中央专项”支持项目之一,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简称“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和兽类多样性监测网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共有来自园林绿化单位、大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学术性社会组织和电视台等单位的37位学员参加培训。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简称“植物研究所”)覃海宁博士和研究会理事、学术交流与培训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简称“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两天的活动。
  本次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专家讲授和示范,让学员了解北京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北京市生物资源保护行动和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并初步掌握资源调查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描述生物多样性知识传播的基本技能等。培训课程涉及植物、动物、大型菌物,以及活体植物(植物园)、腊叶标本(标本馆)、自然观察、昆虫旅馆和红外相机监测等多个领域和技术。
  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北京林业大学张钢民教授介绍了北京植物多样性的本底构成、代表性类群的识别特征,以及包括濒危保护植物在内的资源调查方法。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黄三祥主任从北京市野生动植物基本情况、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明星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保护能力提升、科普宣教和公众参与等角度全面分享了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做法、经验和体会。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李新宇研究员基于北京城市建设绿化需求和北京园林植物特征,介绍了园林绿化植物应用设计原理和方法以及在北京城市园林包括市属公园和森林公园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动物多样性方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张劲硕副馆长从中国近现代博物学发展历史入手,分享了中国濒危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的信息,并就如何做好生物多样性科学知识传播给学员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鱼类学家、动物研究所赵亚辉副研究员的报告涵盖了北京自然地理、水系分布和水资源情况,地质历史上分布的北京鱼类,以及北京现生鱼类的研究历史,并重点介绍了北京野生鱼类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北京鱼类多样性变化的原因和致危因素。昆虫学家、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的报告基于野生蜜蜂的传粉功能及濒危现状,介绍了蜜蜂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野生蜜蜂的分布和生活习性、多样性和保护及研究相关行动等内容,分享了中国野生蜜蜂的监测与研究概况。
  在菌物多样性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信息平台主管王科博士从中国菌物多样性的认知历史和研究历史开始,分享了中国大型真菌和北京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详细介绍了30多种北京常见大型真菌的特点和分布地区。
  在自然观察方面。植物研究所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肖翠博士,从自然和人的关系入手,介绍了自然观察的方法和自然笔记的创作过程,以实际案例分享了自然之门原来可以如此美妙形象的打开。
  在技术应用方面。动物研究所欧阳芳博士从昆虫与人的关系引入,分享了昆虫旅馆的定义、作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自中国野生猫科动物保护事业的公益环保组织——猫盟赵莹女士,以猫盟的保护工作为基础,分享了红外相机技术在动物保护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北京和山西等地观察到的明星动物以及保护小故事。
  在参访及实践环节,学员们在专家带领、解说及辅导示范下,参观了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温室和植物标本馆,并赴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森林资源实地观察和资源调查方法操练,尤其是标本采集及资料记录和共享的方法。
  在总结及意见反馈环节,学员们纷纷表示,两天的培训内容丰富收获很大,希望研究会今后可以举办类似更多的活动,增加参与名额和户外实践等。覃海宁秘书长感谢各位学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并代表主办单位感谢各位培训导师的精心备课和分享以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资助。他同时表示,研究会将对此次办班进行系统总结,并向理事会报告,希望能争取机会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以发挥研究会专家智库作用,服务首都建设,也希望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将此次培训的收获和所学应用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极发挥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作用,更广泛的传播北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实践,共筑同享和谐社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