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九期顺利举办

  2023年11月10日上午,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九期顺利举办。本期论坛主题为“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及其生态学中的应用”,由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肖治术研究员组织和主持,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Paul Roe教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李春明副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江廷磊教授受邀作报告,共有160多人在线参加。
  Paul Roe教授从澳大利亚声学观测站(A2O)创建的目的及遇到的挑战、经验和教训等方面分享了澳大利亚声学监测保护的现状和前景。A2O的是一个大型陆地声学监测网络,自2017年起已对澳大利亚多个生态系统进行了为期5年的记录,数据可供研究人员、公众科学家、政府和公众免费使用,以便为当地农民、土地管理者和政府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支持,从而更好的保护和管理环境及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等威胁。该网络将声学技术和遥感技术相结合,通过部署大量声学监测仪结合卫星遥感观测以获得对陆地多个发声动物物种全天候的直接、客观和永久的声学监测数据。报告人详细介绍了声学监测设备的选择、布设、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其中也存在诸如人员、环境和数据等方面的挑战。建议保持稳定的人员团队,控制好监测规模,及时检查和更换硬件设备(尤其是电池和存储卡),持续录制和保存数据,尽可能降低人员和技术成本等。目前其团队正在致力于将该网络的监测过程变得更简单和易于拓展,更广泛的被公众使用,获得更可靠丰富的数据并能自动高通量分析,从而使生态声学监测能够成为一项常规保护活动。
  李春明副研究员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和研究案例等方面分享了声景大数据的采集及其应用。声景(Soundscape)是由生物声、地理声和人类声共同构成的景观,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学信息,可作为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有效手段,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人工方法为主的数据采集方式。针对这一方法存在的诸如人力成本高、采集参数不全面、观察者个人差异和观察过程不连续等缺点。综合公众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目前主要开发了参与式声景感知(PSS)和智能声景感知(SSS)两大研究范式。关于PSS,分享了如何通过全球参与式声景感知平台采集全球公众感知数据,可应用于揭示声舒适与地理空间作用机制、量化用于声舒适规划的指标等。关于SSS,分享了如何通过低成本声景在线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基于“公众科学”模式的声纹特征库等为声景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可应用于基于声景的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生物与环境作用机制解析、鸣声物种多样性智慧评估。
  江廷磊教授从被动声学监测技术(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PAM)和相关监测设备的发展、及其在翼手目研究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分享。被动声学监测是一种通过监听和记录自然环境中的声音来进行监测的方法,可以据此推断动物的分布、生理状态、丰度和行为等信息,最早应用于水生动物的监测和研究,现已广泛应用于陆生动物研究领域,成为生物多样性评估的一项重要手段。蝙蝠是PAM研究的重要陆生动物类群。根据蝙蝠声学研究的挑战和优势,报告人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几种常用监测设备的优缺点及工作原理,说明如何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监测设备。接着,以实际案例分享了目前PAM在翼手目动物中的诸如声学监测技术及分析方法优化、物种识别、多样性调查及分布预测、生境利用及活动模式、种群监测、保护和管理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最后,对中国蝙蝠声学监测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肖治术研究员对论坛进行了总结。感谢三位报告人的精彩报告,肯定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的广阔应用前景,提出今后可以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并且举办相关的活动或培训,共同推动中国生物声学监测研究网络建设,希望与会者积极参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