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四期顺利举办

  2023年6月18日,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四期在线顺利举办。本期论坛主题为“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姜春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左舒翟副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杨京彪博士受邀作报告。论坛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郭泺教授主持,研究会理事长、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作开场发言,共有200多人参加。
  马克平研究员首先对广大与会者、三位报告人和郭泺教授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和组织表示感谢。他表示举办生物多样性论坛的目的是为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成果和才华的平台,以及了解同行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的机会,欢迎广大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并作报告。
  姜春前研究员以其研究团队在南方丘陵山地森林修复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森林修复如何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广义的森林修复包括森林恢复(restoration)和重建(rehabilitation),相比较之前单一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目前主流理念是森林景观恢复(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FLR),即一种结合人类的需求并考虑林区发展与周围微观要素的关系的综合恢复方法,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增强人类福祉——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该研究团队在南方丘陵山地森林修复的研究思路主要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机理和技术的提升。在机理方面,分析了当地生态系统服务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开展了生态系统服务诊断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阈值研究;在技术方面,筛选出最适合的防灾型森林生态系统应满足的条件——灾害防控,构建了典型森林调控技术——水源涵养、柑橘林土壤保持与污染物削减植被空间配置技术——土壤保持、滨水植被缓冲带氮磷截留能力提升技术和小流域森林空间布局优化技术——水质净化、林分结构量化调控技术——固碳能力、引入植物功能群的人工林快速恢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从而通过改变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左舒翟副研究员以其研究团队多年来在浙江宁波四明山区域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多源数据监测和评估技术在亚热带森林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毁林和森林退化是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的重大原因,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广泛并有进一步退化的趋势。如何可持续管理森林、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明确应在哪里恢复、恢复什么、怎么恢复等关键问题。为此,其研究团队综合应用LandTrender亚热带森林干扰监测方法,基于多源数据的亚热带森林恢复评价体系,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和实地实施水源地生态修复技术,揭示四明山的林龄和土壤质地对森林干扰的影响较大,基于多源数据的亚热带森林恢复评估体系对恢复初期和中期的森林评估结果更稳健,并明确当地封山育林措施应持续的时间和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此外,也揭示针对不同的森林类型,减少雨后径流和氮元素的流失最佳的修复措施不同,地表径流水质的提升需根据当地管理需求选择修复措施。该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宏观监测与微观修复相结合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的思路,研究结果不仅能够进行时间尺度的扩展,而且能够支持森林修复的固定样方精准选取和提供森林修复策略的依据。
  杨京彪博士从传统知识的背景、概念与分类、保护行动、获取与惠益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共享。依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的相关定义并结合中国国情,传统知识是指土著和地方社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关的做法、经验和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包括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传统医药相关知识、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等5大类。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积极采取行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传统知识进行保护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为了进一步确保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使用者与持有者公平、公正的惠益分享,当前中国迫切需要出台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公约接轨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ABS)制度和法规,明确其适用性范围。建议在我国传统知识ABS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上应考虑:一是尽快切实保护好我国的生物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二是为合理规利用他国的生物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做好准备。
  郭泺教授分别对三位报告人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并邀请他们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发表了寄语:科研是探索积累的过程,希望年轻人一旦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就要坚持不懈的积累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在结合自我积累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工作的意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