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致力于开启植物自然杂交与多样性的黑箱

11月11-12日,50余位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聚集上海辰山植物园暨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首次对植物界的自然杂交与多样性问题开展了集中讨论。
《中国植物志》的完成,留给现世一个长长的植物物种清单。然而,对这个世界之最的清单,中外植物学家仍有大量的疑虑,特别是大量似是而非的物种仅有极少量的标本采集,人们不清楚它们究竟是稀有的独立物种还是植物界广泛自然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
自然杂交现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部巨著中,杂交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被系统阐述,并认为是物种起源、物种隔离和物种形成的重要机制。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自然界中植物自然杂交种的鉴定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植物基因组数据的应用,人们开始逐渐深入地了解植物界自然杂交种的形成和演化,大量人们熟知的物种被揭示为自然杂交起源。据2007年《Nature》杂志论文估计,全世界至少10%的动物和25%的植物为自然杂交起源,从而成为生物界中尚未认知的黑箱。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上海辰山植物园承办、《生物多样性》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各植物园及研究所、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全国18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分类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共17个研究报告系统介绍了自然杂交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验进展,展示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多个类群及西南、华南、华东等多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广泛存在的自然杂交案例。然而,物种鉴定中对自然杂交现象的忽视、自然杂交物种鉴定方法的缺失、自然杂交物种形成理论知识的普及等众多问题仍然是自然杂交研究的羁绊。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已知的或确认的自然杂交起源的植物数量极为稀少,研究现状远远落后于欧美和日本的研究现状。与会学者经过两天的交流和讨论,一致认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植物自然杂交物种的鉴定,早日摸清中国自然杂交物种清单,开启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黑箱,构建中国植物演化的生命之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