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学术研讨会暨红外相机技术培训成功举办

为了纪念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落实和推广我国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和数据管理分析标准,同时促进我国野生动物监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于2016年8月5日-8月12日,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网和中国鸟类多样性监测网联合发起和组织了主题为“野生动物监测与国家生态安全”的第二届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学术研讨会暨红外相机技术培训。
 
本届培训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行,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国际动物学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等的支持和资助。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从事科研监测、自然保护和动物保护的150多名代表参加。
 
 
本次培训研讨会分为2个重要环节。前4天为与红外相机技术相关的培训课程。针对在野生动物监测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1位授课老师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范、红外相机数据管理与分析(R语言)、GIS项圈应用、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授课,学员们积极参与练习,拓展了学员们的想法和思路。接下来的3天是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开幕式由中科院动物所肖治术研究员主持,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长魏辅文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词。会议安排了4个主题演讲报告:(1)康乐院士(中科院动物所):生态文明与动物保护;王丁研究员(中科院水生所):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We May Not See You, But Can Hear You;郑华研究员(中科院生态中心):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陈辈乐博士(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从红外相机监测分析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兽类的保育形势。会议同时组织了6个专题37个专题报告,即中国猫科动物监测与保护、灵长类动物监测与保护、鸟类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动物生态与行为学研究、人类与动物冲突及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此外,全国16个自然保护区向会议提交并展示了各自保护区在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方面的成果,6位研究生代表提交了墙报。会议组织评选并颁发了12个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优秀奖(团体奖)、6个研究生墙报优秀奖和7名志愿者优秀奖。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就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监测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及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常态监测工作进行了积极讨论和交流,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监测工作将注重加强监测技术规范、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分析等内容。
 
最后,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网组长李明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对会议主办和支持单位表示感谢!对参会代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表示感谢!经过全体代表、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第二届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培训研讨会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