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冶勒首次用红外相机拍摄到赤狐



                                          红外线相机拍摄的赤狐



                                      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小熊猫



                             红外线相机拍摄的毛冠鹿

        经北京大学专家李晟核定,这两张照片拍摄到的赤狐是犬科狐属,这种动物的寿命约12年,它的听觉、嗅觉发达,性狡猾,行动敏捷。赤狐喜欢单独活动,在夜晚捕食,平日里难得一见。
在我国,赤狐主要分布在西藏,上个世纪70年代数量较多。近年来,随着猫科动物的锐减,赤狐皮愈显贵重,赤狐皮张贸易致使赤狐的数量急剧减少。而在四川,赤狐的影像还是第一次被红外相机捕捉到。
  除了赤狐外,红外相机还在四川冶勒保护区和申果庄保护区里拍摄到小熊猫、藏酉猴、鬣羚、苏门羚、麂子、毛冠路、黑熊、猪獾、红腹角雉、血雉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这两个保护区属于凉山-相岭山系,地处川南山地向川西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均属于过渡区类型。这一区域也是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最热点的地区之一,是唯一发现有雪豹分布的大熊猫保护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自今年3月以来,冶勒保护区和申果庄保护区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了“红外触发相机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通过前期的培训班和野外相机安置试点、调式、收集相机参数等工作,已于2008年5月在野外完成了安放相机的工作。迄今为止,两个保护区分别安放了5台和3台红外相机,已布设了两个周期数,相机共工作了300余小时,共拍摄了数百张野生动物照片。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WWF(中国)对外联络官员 庄士冠
电话:+86 10 65227100-3286 Email:shgzhuang@wwfchina.org

背景资料:

赤狐
        赤狐的体长为50—90厘米,尾长30—60厘米,体重5—10千克,最大的超过15公斤,雌兽体形比雄兽略小。身体背部的毛色多种多样,但典型的毛色是赤褐色,不过也稍有差异,赤色毛较多的,俗称为火狐,灰黄色毛较多的,俗称为草狐。头部一般为灰棕色,耳朵的背面为黑色或黑棕色,唇部、下颏至前胸部为暗白色,体侧略带黄色,腹部为白色或黄色,四肢的颜色比背部略深,外侧具有宽窄不等的黑褐色纹,尾毛蓬松,尾尖为白色。
        赤狐栖息于各种生境,居于土洞、树洞、石隙或其他动物废弃的旧洞穴内。多疑,行动敏捷,听觉灵敏。夜间活动,天亮回洞抱尾而卧。如果隐蔽条件较好,白天也在洞穴附近活动。捕食各种鼠类、野禽、鸟卵、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也吃浆果、鼬科动物等, 偶尔盗食家禽。每年1~2月交配,雄狐为争雌狐而有激烈的争斗。怀孕期约2个月,雄雌共同抚育幼仔,秋后幼仔即能独立生活。
        赤狐皮经济价值较高。赤狐还是鼠类等有害动物的天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WWF凉山相岭景观保护项目
        凉山-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的最南端,分布着大约160只野生大熊猫。目前,由于基础设施(公路、水电站、输电线等)建设、采矿、薪柴收集、盗猎等人类活动,这里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同时,由于这里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少,遗传基因多样性低,凉山-相岭的野生大熊猫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WWF于2006年启动了凉山-相岭景观保护项目,通过与该地区的保护区、森工企业及社区合作,开展巡护监测、能力建设和生计能源替代项目,为凉山-相岭的野生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WWF-China 森林项目

(引自www.wwfchina.org    2008年7月21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