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东南亚植物多样性信息研讨会在植物所举办

11月28-30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组织的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Mapping Asia Plants, MAP)­——东南亚植物多样性信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举办。共有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8个国家24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信息网络(ABCDNet)工作组的两位共同主席,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和印度班加罗尔农业大学Ganeshaiah教授主持。

在11月29日的会议中,马克平研究员首先向参会者介绍了MAP项目的背景、具体工作内容及负责人、进展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并分享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如物种名录、标本数字化、观测数据等。在ABCDNet 2015年工作组会议上,MAP项目首次提出,并经讨论决定开展两个预研项目,即亚洲100种最濒危的植物名录和东南亚植物多样性信息平台(SEADiv)。后者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资助。

随后,植物所许哲平博士和刘博博士分别从东南亚植物多样性信息平台的研究进展和东南亚地区植物分类学文献及其数字化两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在东南亚地区植物多样性信息搜集、整理的进展。目前,SEADiv平台中已搜集了约12万条物种数据、131万条物种出现记录、5万多篇文献等;已搜集该地区植物志书470多本,确定了其中114本为关键的志书资料。各国参会者分别就各自国家的植物名录和植物分布进行了介绍,为SEADiv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经讨论,建议在植物名录形成后邀请更多重要科属的分类学家参与,并加强与各国现有的项目、平台及专家的合作。

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陈红锋研究员团队分享了亚洲100种最濒危的植物名录的评估过程和结果,并与参会者就评估指标、评估方法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建议进一步补充评估结果中各物种在亚洲各国的分布,并加强评估结果与IUCN红色名录的关联。此外,会上还分享了王洪峰博士负责开展的北亚及东北亚植物多样性信息的搜集进展;罗茂芳博士简要介绍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中亚洲地区植物学数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本次会议还讨论了1)MAP项目性质是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而非植物分类学的;2)MAP项目的任务是建立一个亚洲植物多样性分布的网络平台(A network infrastructure for mapping plant diversity of Asia);3)主要目标是基于各国现有的植物名录和相关文献整理完成不同区域的植物物种名录、并评估确定亚洲地区植物分类和保护方面的空白区域;4)拟建立联盟会员机制,推动各国机构和专家间的数据共享;5)开展数据挖掘、GBIF数据及相关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班来加强参与者的能力建设和学术交流;6)下一步将逐步开展南亚、北亚等地区的植物分布制图工作。

会后,参会者参观了植物所标本馆和图书馆,对我国在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方面的工作有了更多直观的了解。

本次会议为下一步整合东南亚植物物种名录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我国牵头开展区域性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数据工作良好的开始,为建立更多的国际合作积累了经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