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六期顺利举办

  2023年8月18日,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六期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顺利举办。本期论坛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监事唐海萍教授组织并主持,主题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彪副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王博杰副教授和比利时根特大学崔凤琪博士受邀作报告。共有80多人参加。
  绿色空间是城市中绿色植被及湿地水域所占据的立体空间,提供着重要生态系统服务。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与功能发生急剧变化,生态空间被挤占,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更大威胁。张彪副研究员以北京和上海为例,从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景观格局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和生态服务优化等五方面分享了超大城市绿色空间的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特征,分析了绿色空间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制约关系。他指出,现代城市多“重景观美化,轻生境自然化”,造成60%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为此,科学认识和规划城市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有助于增强对PM2.5控制、夏季高温及内涝的调节效果。
  王博杰副教授分享了当前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研究发展特征和研究热点演进趋势,并模拟浑善达克沙地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以体现了原住民和当地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过去20年,浑善达克沙地7种生态系统服务除土壤保持外,均有所提升;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呈现协同关系,在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间多数的权衡关系在减弱;影响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关系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土地利用、植被和气候因素;调节服务对安全福祉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崔凤琪博士分享了基于区域气候模式下城市化和灌溉的单独及交互作用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气温降水的影响。以黄淮海地区为例的研究表明,城市化通过增加显热和减少潜热来提高温度,减少对流降水而减少降雨量;灌溉通过增加潜热和减少显热来降低温度,增强了对流和大范围降水;城市化和灌溉还可以通过影响海陆风循环影响比湿。以北京地区为例的研究表明:复合热浪和日间热浪通过增加显热和潜热的城乡差异来增强白天和夜间的城市热岛;夜间热浪通过减少净辐射的城乡差异来抑制白天城市热岛;城市化也带来了最大的复合热浪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增加。此外,还介绍了巴黎协定下北京夏季城市热岛和热浪,以及未来对缓解城市热岛措施的展望。
  唐海萍教授就热浪和城市热岛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效应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和人类福祉的表征等对3个报告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本期论坛主题确定的过程,结合北京近期发生的热浪和洪涝灾害,呼吁大家可以多关注城市生态系统弹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并邀请研究会副秘书长罗茂芳博士对会议进行总结。罗博士感谢三位报告人围绕城市、沙地和灌溉区三类人类活动区域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服务的关系所作的精彩报告。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环境领域的三大危机之一,人类活动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12月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第一个长期目标的中提出“在2050年之前维持、增强或恢复,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复原力”。预计不久后,IPBES会启动全球评估的工作,唐教授也提到一些我们国家在制度上的优势。期待国内专家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展示更多研究成果,提供相关的中国案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