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尽管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201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仍未能在全球实现,爱知目标的进展亦不乐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BD COP 15)将于2021年在中国昆明召开,将总结十年来履行爱知目标的进展和经验教训,重点是制定未来十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议程,即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对中国来说,这是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也是展示中国成就和中国方案的平台。中国应积极参与制订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中国可利用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和主办国身份,促成有影响力的成果和COP15后续行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是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高级国际性政策咨询机构,任务是就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向中国政府提供前瞻性、战略性政策建议。经批准,国合会自2018年起开展“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专题政策研究项目(Special Policy Study on Post 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本项研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组织多方参与的机制才能有效实施项目计划。为此,建立了项目负责人、核心组、工作组和咨询组的项目团队。中方项目负责人有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高吉喜(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外方项目负责人有 Arthur Hanson(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李琳(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项目中方联络人罗茂芳(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外方联络人吴琼(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
2020年,该项目重点主要包括:1)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分析和建议;2)为全球领导层进行政治动员和作为东道国的中国绿色外交,以确保达成雄心勃勃,务实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3)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中国自身的进步和需求。通过针对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的研究,提交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等系列中国案例,以及若干政治动员的举措建议。2020年,除继续开展了与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议程相关的研究外,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与生物多样性、2020后生物多样性履约机制、中国经验和模式的推广,以及与其他相关课题组协同研究机制等重点也开展了研究,为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的制定和COP15的顺利召开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