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会在线举办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针对《生物多样性公约》过去十年履约进展提供了最权威评估92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特邀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David Cooper先生举办在线报告会,与国内科学家一起就本次《展望》内容进行解读。报告会由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秘书处提供支持,通过ZOOM、钉钉等平台播放,共有两百多人参加。

马克平研究员分享了国内近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重要事件,介绍了外交部和生态环境部共同发布立场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并简要介绍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题研究进展。

David Cooper先生就第五版的《展望》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五版的《展望》分析了167份国家报告以及170份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对2000-2020的有关趋势采用了50个指标。在内容上,分为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进度和通往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之路三个部分。在报告会中,着重介绍了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进度。在全球层面,20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但有6个部分实现。David Cooper先生以目标25691112等为例,分享了一些成功范例,如处理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直接威胁的成功范例、实施支持措施的成功范例,通过保护区的建立、限制打猎、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等开展的物种保护行动等。最后,他指出,根据《展望》研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实现土地和森林转型、可持续粮食系统转型、可持续淡水转型、可持续城市和基础设施转型等八个方面的转变。David Cooper先生还特别感谢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的突出贡献,期待明年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在《展望》的报告结束后,清华大学杨锐教授、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申小莉副研究员分别进行了简短的点评。

杨锐教授认为第五版《展望》的内容很全面,但需考虑如何去实现目标、谁是目标的实施者及需要怎样的实施机制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介绍了针对每个国家开展的保护地目标的研究,强调了保护地的关键目标的实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意识的转变很重要。

高吉喜研究员认为第五版《展望》的内容很客观,对现状的分析中,尽管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了解到不同国家在采取的行动,未来愿景的实现是有希望的。报告的一个亮点是不仅强调物种、栖息地等的保护,还建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要通过转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通过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利用率,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

申小莉博士作为年青一代研究者代表,表示正如在《展望》中揭示的,尽管部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有进展,但生物多样性本身的相关指标并不乐观。亟需团结多方面力量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而应包括所有利益攸关方,包括原住民、儿童等参加到行动中来。

马克平研究员指出,对《展望》的解读是一个很受启发的报告,能更好的理解《展望》的内容。他指出,第五版《展望》不仅对过去十年进行了评估,还总结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并以八个方面呈现了未来努力的路径。在路径中,“可持续”和“转型”这个两个关键词对未来十年的进程很重要。本次报告会是难得的一次交流会,期待以后中国科学家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有更多的交流和分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