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物种是否丰富,生态系统类型是否齐全,遗传物质的野生亲缘种类多少,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目前,生物多样性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威胁,自然物种以每天消失一个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灭绝。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我国已决定在生物资源集中的云南省建立一个超级野生生物基因库,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为中国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基础。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全面、最先进的生物种质资源库。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成员单位,10多年来,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政策、法规、规划,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从一个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与保护举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永续利用在中国社会经济的许多层面展现了新的风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中国与欧盟、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国际组织机构以及德国、英国、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对外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了一大批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引进了生态保护管理理念、技术和资金,促进了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做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生物安全议定书》履约工作,进一步完善履约机制,完成第四次生物多样性履约国家报告和第一次生物安全议定书履约国家报告。推动地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与国外相关机构密切配合,制订和完善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标准、规范。建立政府、科研单位和相关生物技术企业的信息交流机制,使我国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

  控制外来物种迫在眉睫。随着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扩展,外来物种对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正日益显现,同时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已建立起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和影响调查显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共有280多种,其中陆生植物170种,其余为微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类、鱼类、哺乳类等。有55.1%的外来入侵物种来源于美洲,21.7%来源于欧洲。调查表明,外来入侵物种中39.6%属于有意引进,49.3%属无意引进,经自然扩散而进入中国境内的仅占3.1%。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对我国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8.6亿元,对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000.2亿元,总经济损失1200亿元左右。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处王处长介绍说,造成外来入侵物种逐年增加、危害性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进行入侵风险评估,科学研究不够深入,外来物种的引进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有关外来物种预防、引进、控制的专项法规,使得外来物种管理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科学研究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外来物种防治措施、协调管理和应急机制。对外来物种进行全面调查,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加大相关部门和地方对外来入侵有害物种的防控力度。加强对转基因生物体、病原微生物的监控管理,努力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生产、转运、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
(引自中国环境报 2006年12月12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