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开幕式
        2021年9月23-24日,为期两天的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讨会成功在线举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孙命副局长和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严承高副司长分别致辞。
大会报告
  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联合主席Andrew Gonzalez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冯晓娟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徐海根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GBiOS)、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ON)三个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的建设与进展。浙江大学于明坚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肖治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王天明教授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周平研究员就千岛湖陆桥岛屿系统、车八岭为案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东北虎豹公园以及南岭地区等区域、局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进行了报告。北京大学郭庆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牛振国研究员分别对遥感技术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核心指标构建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做了报告。中山大学储诚进教授和刘徐兵教授分别从监测、实验和模拟以及基于监测数据的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两个不同的方面来阐述森林生物多样性共存机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介绍了如何利用新型自动化智能监测装备从物种多样性、形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维度监测昆虫多样性。
  
                                                                           部分大会报告人
专题报告会
  会议还设置了动物多样性监测,森林多样性监测,草原/荒漠多样性监测,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微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新技术,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管理、存储与共享,南岭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实践等9个专题。专题研讨共有报告80个,收到摘要近90篇。专题召集人在闭幕式环节做了专题总结。    

                                                                                 部分专题讨论会主持人 

  会议总结    

  马克平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他指出,首先监测平台建设很重要,要坚持长期的数据积累和有效的挖掘和解读,分析结果要对于政策、决策、管理有很好的支持;在现阶段平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前提下,数据和平台的共享尤为重要。第二,先进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应用以及科学问题的凝练对于好的科学产出非常重要。第三、如何整合现有的全国、区域、局地的监测网络,有更多的合作和沟通,像GEO BON一样构建网络的网络,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第四,要争取监测工作的主流化,特别是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进展的评估相结合,更好地为对策研究、战略研究、全球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持;在“走出去”方面,一带一路网络是很好的抓手。 
  

    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和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主办,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生态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兽类网和森林网共同承办。共有10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