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一期成功举办

  2023年3月10日,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一期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期论坛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中科院植物所刘玲莉研究员和两位青年学者受邀作学术报告。论坛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覃海宁秘书长主持,线下线上共有300多人参加。

  刘玲莉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不同菌根类型对土壤碳过程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丛枝菌根(AM) 和外生菌根(EcM)是两大主要的菌根真菌类型,与植物互利共生。这两种不同的共生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累积和周转的影响不同。其中,以AM共生树种为主导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主要采用无机养分策略,凋落物质量高,分解快,土壤碳稳定性高;以EcM共生树种为主导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主要采用有机养分策略,凋落物质量低,分解慢,土壤碳稳定性差,在气候变暖时更容易造成大量土壤有机碳的丢失。其研究团队通过在我国亚热带大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控制实验平台(BEF-China)多年的研究积累进一步发现:随着树种多样性上升,AM树种养分重吸收和凋落物分解速率同时增加,生产力增加;EcM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增加,养分重吸收却降低,生产力降低。因此,高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和高的养分重吸收速率是AM树种在高多样性的亚热带生态系统中占有优势的关键。这一新的机制,对于预测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动态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颇具意义,也为高产混交林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逸博士的报告聚焦于亚热带森林节肢动物多样性在植物多样性-森林生产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分享了其近期的相关研究工作。她首先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关系的相关经典研究,并指出已有的BEF研究大多关注生产者这一营养级,而缺少对其他营养级,特别是多度和多样性极高的高营养级节肢动物的关注。接着介绍了基于BEF-China实验平台在过去几年间节肢动物以及植物生长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概况,并详细介绍了基于这些数据获得的分析结果。该项研究表明:1) 森林植物多样性对不同类群的营养级节肢动物多样性均表现出一致的促进作用,且该影响随营养级增加而减弱;2) 植物多样性可以通过增加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多样性,从而降低植食性昆虫多样性,提高森林生产力。最后,她指出该项研究的分析结果强调了节肢动物多样性在BEF关系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也表明高物种多样性的混交林更能实现节肢动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双赢。这为我国和全球森林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闫国永博士主要分享了气候和菌根类型对树种多样性-森林碳储量关系的影响。森林在全球碳储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全球森林碳储量约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5%,我国森林碳储量约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因此,保护森林,提高其碳储量一直被认为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通过系统分析在四川、浙江、贵州等亚热带667个森林样地的观测数据表明:1) 将树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从局地尺度扩展到区域尺度,树种多样性仍可以显著促进亚热带森林碳储量。2) 随着降水的增加,亚热带森林树种多样性和乔木碳储量的相关性减弱,但没有改变其关系方向;随着气温的升高,亚热带森林树种多样性和乔木碳储量的相关性增强。这说明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由于竞争作用,树种多样性对森林碳储量的促进作用会减弱;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由于互补作用,树种多样性对森林碳储量的促进作用会加强。3) 亚热带地区只有AM树种碳储量和树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且只有AM树种与气候因子存在交互作用。这说明菌根类型可以调节树种多样性-森林碳储量的关系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以上研究也表明:在更大尺度上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时,需考虑气候和菌根类型的影响。
   
  在讨论环节,三位报告人积极回应线下线上听众提出的问题。最后,覃海宁秘书长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三位报告人分享的基于BEF-China等多个亚热带样地开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系统阐述了气候、菌根、节肢动物等因素对森林树种多样性、生产力以及碳储量的影响,听众受益匪浅。他对三位报告人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欢迎广大学者继续参与和支持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的后续活动。
  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是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和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一项周期性活动,拟每月开展一次,一次一个主题,旨在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个生物多样性最新研究进展的分享交流平台。  

 

  PPT下载:共享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ncdiversitas.cn)

  (封面图片:李珊 中科院植物所)


附件下载: